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懂得随机应变,这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放弃毫无意义的倔强,这样才能将事情完成的更出色。虽然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是令人称赞的事情,但在某些方面,过分的坚持,就会转变为一种盲目,那将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可能是治国能手,也可能是军事天才,但却由于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而最终导致自己一败涂地,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做人要讲究变通,你不只要考虑拥护今日的权势者,还要注意明日的权势者,就像一个左右逢源的棋手一样,当你在下了第一步棋之后,就要考虑到第二步、第三步该如何进行。
商鞅在秦国刚开始实行变法的时候,为了能赢的百姓们的信任与支持,便在都城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旗杆,并且说,谁如果能把这跟旗杆搬到北门去,便赏金十两,做这么小的事情却能有这么大的回报,老百姓都觉得很不解,谁也不相信。商鞅又说道:“能办到北门去,赏金五十。”刚说完,有一中年汉子便怀着一种深信不疑的神情搬了过去,商鞅立即发给他五十金,以此说明他是足够说到做到的。于是便颁布了他变法的命令。
变法颁布了一年有余,反对者不计其数,连太子也不太喜欢新政,一再触犯。商鞅认为:“变法的法令之所以在施行的过程中受到阻碍,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抵抗。”于是他便想法设法拿太子开刀,想将太子绳之于法。然而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是不能被处罚的,结果商鞅便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当替罪羊,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由于当时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宠爱,权力和威望极高,因此太子也那他没办法。
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经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秦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极大的增强,由一个西部的弹丸小国一跃而成而成为七雄之首,秦国最终能够统一中国,商鞅奠定的基础功不可没。
但是,正当商鞅的权势处在巅峰之时,秦孝公暴毙,太子继承王位,国号改为秦惠文王,他刚一即位,他的师傅——那个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便出面揭发,说商鞅暗中谋反,惠文王下了拘捕令,商鞅狼狈不堪的逃离咸阳,当他来到潼关附近想要借宿的时候,旅店的主人也不清楚他是商鞅,拒绝答应他,说道:“根据大王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要被关押的!”这个时候商鞅才是真正的作茧自缚,他无路可走,被关押,并处以极刑于咸阳街头,家人也被株连灭族。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考虑事情要全面,富有预见性。秦国的商鞅,作为一个革新者,在政治上是非常具有才华的,他的变法国策,被秦孝公以后几代秦国的国君所延续,秦国因此而强大。但他善于谋国却不懂得做人,他大祸临头才明白,宠爱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走完一辈子,未来的天下最终还是太子的,这样的人是万万不能得罪的。
凡是深谙为官之道的人都明白,你不单单要拥护今日的权势者,还要注意明日的权势者,就像一个精于下棋的高手一样,当你下了第一步棋之后,就得考虑到第二步,第三步该如何走,走一看二眼观三,这样你才能在纷乱复杂的政治舞台上,始终处于一个无法撼动的位置。而商鞅却将自己的棋一步步走绝,没有给自己留下周璇的余地。在改革大业上他是一个大政治家,但在做人方面,他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想要在社会上左右逢源,就要广泛结交朋友,将他们作为自己坚实的后盾。假如只顾眼前的利益,对于别人完全不顾的话,他日如果少了靠山,所谓墙倒众人推,必然会受到别人的打击,使自己身败名裂。
做人实际上是一个平衡的艺术,不可骄傲自大,恃才傲物。既要左右兼顾,照顾到周围的方方面面,又要前后考虑,能够预知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要只是坚持一根筋精神,更不能钻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