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上了两个周末的“中式政治类”课程,本以为会很无聊,事实上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没有多余的互动、没有歌功颂德的硬捧,就是一个接一个故事(段子)娓娓道来,甚至让人有些欲罢不能。
我没有在课上记笔记,不舍得花这个时间,不舍得错过一些信息,这一错过可能就再也跟不上了。所以我想重复回忆,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教授分享的内容。
关于专业课、通用课的设置,他们各自想解决什么问题?专业课,是由前人搭建的知识框架,由一个一个被封装好的知识点构成,会有领域专家不断去扩展框架、增加知识点。专业课让同一专业领域的人有共同语言,用专业的角度去看世界,他更像一套工具。而通用课,就更抽象一些,他意图教会我们的是怎么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怎么构建起自己的价值观,怎么去思考问题,读史使人明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在这两天的课程里,我听到最多的就是“为什么”,我们始终要思考“为什么”,去思考行为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学习是一个道德问题,这个观点我第一次听到。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表示自身原本的知识体系在迭代,原有的认知在撕裂重构,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你明明什么都不知道、却偏要说“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在欺骗自己和他人,对待自我的不诚实,所以这是个道德问题。想想这样的场景在我身边可太常见了,尤其谈到中年油腻男时想到家里那位暂时不明用处的男人,无论和他说什么,他总会说“没问题,能解决,可以的,我知道啊巴拉巴拉”,好像承认自己不清楚、不知道是一件非常要命的事情,事实上也从来没有解决过任何一个信誓旦旦说”没问题“的问题。于是,不知从何时起我对他不抱有任何希望,且给他的人设就是“事事有回应、件件没着落”。这可不就是个道德问题吗?
在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时,她提到当我知道一个我明确不知道的点存在时,可以选择继续不知道吗。我想当然是可以的,因为此时是我在做选择,这非常重要。一种情况是,我根本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这时的我并没有选择的权力,是单纯的傻;而如果我知道有我明确不知道的点时,我选择学习他或者不学习他,那是我的选择,这时我是自由的。
这两天的课程教授分享了很多案例,近代中国是如何从超稳定的低水平农业社会升级出来的、先发国家是如何一步步对后发国家指手画脚的、网络水军(评论者)是如何对行动者施暴的。说实话我并记不得太多细节,尤其记不得近代史的各种重要时间节点,但我却坚信自己的思考能力在慢慢被唤醒。
工作十年,消磨了太多的自我,没有时间去思考为什么,甚至很多时候外界压力会告诉我“为什么并不重要,听话就是”,慢慢对世界没有了兴趣,被网络的热点、槽点带着走,被各种评论者的情绪化观点煽动甚至成为评论者中的一员。那,就让这样的自己成为过去吧。
保持学习,用肉身去实践、感受这个世界。让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逻辑,诚实面对自己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