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史
管理史是管理学考研当中的重要考点,对于某些学校而言更是重中之重的考点。
一、早期的管理
(一)亚当·斯密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认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优势。
劳动分工(或叫工作专门化)就是将工作分解为狭窄的(细小的)、重复性的任务,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重复性是劳动分工的重点。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是因为劳动分工将工作细化,每个员工需要负责的内容都是高度重复的,在不断的重复当中能够提高个人对该工作内容的熟练程度。同时,只做单一的工作,能减少由于改变任务而产生的时间消耗,从而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
二、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一种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核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代表人物是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现代管理科学诞生。
泰勒的理论核心——四条管理原则:
1、为每项工作的每一组成要素开发一种科学的方法,以代替陈旧的(传统的、原来的)经验方法。
【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经过科学实验研究的,而以前的工作方法大多是长期以往的工作中延续的经验。经过科学试验的方法比经验方法更加有效率。】
2、科学地挑选、培训、教导和培养工人。
【强调选拔和培训。人与人是不一样的,要挑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如果能力尚有所欠缺,就要通过培训使其具备能力。】
3、与工人合作,确保所有工作都按业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完成。
【和工人一起工作,以确保工作严格按照设计好的科学原理进行。就是要监督工人按照规定、规则(类似工作手册)来工作,这样能够使员工的工作更规范、更有效率。】
4、在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尽量相等地(平均地)划分工作和职责。管理者承担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全部工作。
【实际上是强调把工人和管理者分开。从这时候开始,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确立,“管理者”这一岗位正式诞生,人们开始研究管理者的工作。】
(二)亨利·法约尔 :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是欧洲古典管理理论创始人、“一般管理理论”或“组织管理理论”创始人,被誉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该理论主要解释管理者的工作是什么以及怎样才是有效的管理。
【之所以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是因为该理论更关注管理者的普遍工作,其理论内容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普遍适合于管理者使用的一般工作理论和方法。
法约尔的理论有时候也被成为组织管理理论,因为他的理论很大程度是与组织相关的。】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首次提出了管理活动包括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提出的五项职能,后演变成如今的四大职能。】
2、将管理行为描述为与会计、财务(或称金融)、生产、分配(分销)及其他典型的商业(企业)职能截然不同的活动。
【法约尔区别了经营和管理,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包括在经营之中。通过对企业全部活动的分析,将管理活动从经营职能中提炼出来,成为经营的第六项职能。】
3、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
劳动分工:分工使员工效率更高从而提高产出。
职权:管理者必须能够发布命令,而职权授予他们此权力。
纪律:员工必须服从和尊重组织的规章制度。
统一指挥:每位员工应该只接受一位上司的命令。
统一方向:组织应该有且只有一个指导管理者和员工的行动计划。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任何员工或员工群体的利益都不能超于组织的整体利益。
报酬:员工必须得到公平的工资酬劳。
集权:下属参与决策的程度。
等级链:从最高层到最底层的权力链。
秩序:人和物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处于正确的位置。
公平:管理者应该公平友善地对待下属。
人员任期的稳定性:管理者应该提供清晰的认识规划,确保空缺职位得到补充。
主动性:允许员工发起和实施计划会调动他们的热情和努力。
团队精神:促进团队精神将在组织内创造和谐的氛围。
【可以把首字背熟,每个原则理解记忆。】
(三)马克斯·韦伯:官僚行政组织
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行政组织管理之父”、德国社会学家,著有《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提出了一种权力结构和关系理论,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组织类型,称为“官僚行政组织”,它是一种以劳动分工、定义清晰的等级制、详细的规章制度以及非个人的关系为特征的组织形式。
【用制度代替“人治”,为后来的制度化管理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理论研究基础。
之所以叫“理想的组织类型”,是因为韦伯认为这种组织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只存在与理论之上。】
官僚行政组织特征:
1、劳动分工:工作被分解为简单的、程序化和清晰定义的任务。
2、权利等级:将各种职位组织成某种等级制度,并且具有清晰的指挥链。
3、正式的规章制度:有成文的规章制度和标准的运行程序构成的体系。
4、非个人性:规则和控制的普遍应用,而不是因人而异。
5、正式甄选:根据技术资格为职位甄选人员。
6、职业导向:强调管理人员的职业化。组织的管理人员是领取薪水的职业化的专家,而不是管理单位的所有者。
三、行为方法/行为科学
行为方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组织当中人的行为。
对工作中的人的行为进行研究,这个研究领域称为组织行为学。
强调人的因素,认为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侧重从社会和心理方面研究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人的行为和态度是紧密相连的,群体因素会显著影响个体行为,群体标准会决定个体工人的产出,金钱与群体标准、态度以及工作安全相比对于决定工人的产出不是那么重要。
(一)霍桑实验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有关职工行为的研究。试验最初是想要考察不同的照明水平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目的是要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关系。但试验结果却出人意料,促使了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实验中,灯光从暗到亮,工人的效率不同段提升,然而灯光从亮到暗,也没有降低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事后调查发现,原来工人们在实验之前被工厂管理者告知即将要进行的考察,工人们认为自己受到了重视,促使工人们好好表现的心理动机,因此工作效率不减反增。】
四、管理科学(定量方法)
定量方法从用于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问题的数学和统计学决策发展而来。管理实践中运用统计学、优化模型、信息模型、计算机模拟以及其他定量技术来改进决策。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指经过科学实验得出来的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所谓“科学的”是指合理高效的。而管理科学是指在管理上运用数学、统计学等科学方法(或算法)。管理科学理论某种程度上是对泰勒理论的延伸发展。】
五、系统理论
管理系统原理是根据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普通系统论发展起来的,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是由一套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部分组合成的整体。
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影响着组织自身的发展,组织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把从外部环境中输入的资源转换成向外部环境输出的产品和服务。
【系统理论关注的是组织边界之外的外部环境。将组织看作一个系统整体,这个整体与组织外部的环境相互关联和依赖。】
系统理论包括两个基本系统类型:
1、封闭系统:不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不受环境影响。
2、开放系统:与所处环境发生互动,受环境影响。
【今天我们普遍认为组织是一种开放系统。】
系统方法对管理学的贡献:
1、管理者协调组织各部分工作,需要确保所有部分的共同努力,以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2、系统方法意味着组织的某个部分的决策和行为将会影响组织的其他部分。
3、系统方法认识到组织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要依赖与环境。
【各个部分都要努力,某个部分会影响整体,组织内外相互关联。】
六、权变理论
又称为情境方法,指对于目标和类型各不相同的组织,面对各种不同的内外部环境,需要采取适应具体情况的管理方法。
【关键点:三个不同——组织、环境、管理方法。
以前的时代,环境比较稳定,因此环境变化因素并没有成为管理研究者的重点,然而时代发展,环境变化日新月异,组织的环境应对能力越来越成为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四个基本变量:
1、组织规模:随着规模的增长,关于协调的问题也会增加。
2、环境的不确定性:由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程度会影响管理过程。不同环境的管理方法可能互不适用。
3、任务技术的固定化程度:组织实现目标需要使用技术,固定化的技术所要求的组织结构、领导风格和控制系统与以客户为导向的或非固定话的技术所要求的不同。
4、个体差异:成长意愿、自主性、对模糊情况的承受力、期望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着激励方法的选择、领导风格和职位设计。
【对应前面的三个关键点:组织、环境、管理方法(具体对应后两个基本变量)】
参考:《管理学》(第11版)罗宾斯
以上内容只是普遍重点,对于不同院校而言,具体的侧重内容有所不同。
对艺术管理及艺管考研有疑问请评论或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