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烧三天,还是挺累的一件事。兴许在提醒我更规律作息的重要性吧。
想起一位健身狂魔的名言:你只是累了,不是真的没劲儿了。再次感叹这句话的重要性。以为自己撑不住,但坐在这里提笔时,一切又好像是水到渠成的样子。不要被“累”的假象打败了。
鉴于脑容量还是不太足,今日聊几个简单的反常识好了。
1
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连锁和规模化(不是越大越好)。
很多创始人都是在找可以快速规模化复制的产品或业务,然而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集中头部通吃。
譬如同样是诊所,医美诊所就比口腔诊所更适合连锁化。在口腔诊所行业里,99%的连锁诊所都亏得厉害,个体诊所反而活得很滋润。
像口腔医生和律师这些,都是强个人品牌、以个体为单位干活的“匠人”类工作,这种行业里,连锁作业并不能比个体作业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如果硬推一波连锁,很可能是动作做好了、结果并不美好。
那连锁和规模化适合什么样的行业,也就呼之欲出了,即,一定是“复用的好处”大于“统一的成本”的(产出>投入)。靠集团的力量去塑造品牌提升客源、平摊成本对冲风险,如果做不到这些,那妥妥各干各的好。
(顺道提一句,中台也是如此。)
2
不是所有竞争都需要正面去打仗(不要正面对抗)。
我们自小学的竞争都是正面对抗,然而这却是最不符合现实的一条策略。
硬碰硬,只存在于两方实力悬殊不大的时候,可以用运气等外在条件中和一下潜在的差距。
然而社会上的竞争环境从不规则,很多行业格局都在尚未硬碰硬时就定下来了。新入局者放着大好河山不要,上来就去冲对方的碉堡,那是傻。
美团进入外卖市场时,曾分析竞争对手饿了么的TOP5城市订单,发现福州这个非一线城市位列第5(正常排30左右),从而推导出饿了么至少有25个城市没做到位。于是进入。
看似硬碰硬的战争,其实依然是基于市场的空白下的注。
优先搞定竞对因各种原因没覆盖的、或是抢占已没落的竞对释放出来的份额,这才是聪明人的竞争,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撬动最大的收益。
3
任何时间有限的工种,最核心的就是要提升单位时间收入。
这句话对白领和对蓝领同样适用。但凡是靠出卖自己时间赚钱的人来说,接活的数量都被一天24小时一周7天所限,因此思考的维度不要局限在我还能干多少活,而是去考虑我如何甩掉烂活,把单位时间的效率更大化。
怎样计算效率的更大化呢?那就得看人生目标了,简单讲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做了自己(1-10分,你现在在“做自己”上能得几分?)。
这是个更大的命题,也许会单开一篇来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