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世界观反映的主要是你,而不是世界。你对过去的看法反映的主要是你,而不是过去。因此,你应该以想要的未来自己为基础构建意义。这需要你有意识地去理解自身经历,甚至是难过的经历。
我们的人生故事绝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被修订。在我们向自己和他人解释现在的自己是如何形成的过程中,因果关系会被重新编织和重新阐释。
“永远要让你的未来比过去更远大”。没有了超越当下自我的未来自我,生命就会开始失去意义。
过去不是遭遇,而是有意义的经历。真正的你是未来的自己,是你努力要成为的人。
意义是事物或事件关系的一种心理表征。意义是在情绪感受中形成的。意义连接事物。人是通过连接以下三者来从经验中创造意义的:
● 首先,我们对事件或经历定义原因。(“刚才发生了什么?”)
● 接着,我们将起因与身份认同相连。(“这段经历与我有何相关性?”)
● 最后,我们将起因与身份认同关联到更宏大的世界观与宇宙观。(“这段经历,还有我的身份认同与世界有何相关性?”)
创造意义对我们是谁、我们会成为谁至关重要。如果不去有意识地把握,意义的形成可能会让你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坏事难免会发生,但让坏事变成创伤的是你的理解。创伤是你赋予事件或经历的意义,意义塑造了你对自身、未来,乃至世界整体的认识。你在先前“创伤”中形成的意义驱动着你当下的性格、选择和目标。直到你将意义改变为止。
“我们看到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自己”。你是透过身份认同去审视世界的。你的世界观反映的主要是你,而不是世界。你对过去的看法反映的主要是你,而不是过去。因此,你应该以想要的未来自己为基础构建意义。这需要你有意识地去理解自身经历,甚至是难过的经历。
我们创造意义是为了理解自身的生活。生活就是练习。
大多数想法是由情绪主导的,这些想法本身是无意识的应激反应,但之后会变成长期持有的意义和叙事。你的想法——或者更具体地说,你的目标——应该主导情绪,甚至在经历最初激发了难以承受的情绪时也应如此。
随着心理灵活性的增大,情绪和经历就不会再以应激的方式定义你。你能够放下自己最初的情绪和想法,更好地引导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以目标为导向、以价值为中心迈进。
意义形成过程的关键是建构故事。我们是通过故事来理解自身经历的意义和身份认同的。你塑造了自身过去的意义。你也会为了写出想要的关于自己过去的故事,而去塑造当下与未来经历的意义。
“一个人是英勇的斗士,还是残忍的侵略者,这完全取决于哪一个标签能延续下去。”你的过去由你“创造”。你是你的故事的作者。
身份认同来自将生活经历整合为内化的、不断演化的故事。故事为我们的生活赋予了整体感和使命感。这种生活叙事整合了我们对过去的再现、对当下的感知以及对未来的设想。三者同时性地共存着。因此,从经验角度来看,过去、当下和未来不是时间线上的不同要素,而是同时发生的一个整体。你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全都发生在现在——至少在你头脑中是这样。
我们讲述的自身故事是根据实时经历而持续演变的。过去的“事实”未必会变,但你告诉自己的关于这些事实的故事绝对可以变,也确实会变。而且你在修订自己的历史时可能会漏掉,并最终忘掉某些曾经在故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也许某些事实根本不是事实,而只是你之前的看法。
对往事的“重构”叙事的一个关键方面,就是将先前定义为负面的经历转变为正面的经历。“正面”和“负面”不是事实,而是意义。你赋予往事的意义决定了现在的你和你的未来。
生活在“缺”中就会只盯着自己缺什么。不妨将“缺”比作“得”,不再总是按照理想状况来衡量自己,而是与过去的自己作比较。你在有意识地记住自己的过去,不是基于你最初的情绪反应,而是基于你选择的身份认同和目标。你是为自身经历赋予意义的人。你是建构故事的人。
“再造”后的人生故事在真实性上并不亚于初稿——他只是找到了一种更吸引人、更有意义的讲述方式。
“我们每个人在讲述自身的历史时都有一定的自由。我们有拔高或贬低故事人物的力量。我们只需要从当下自我认知的需要出发去体会这两种不同的方式,然后明白我们有能力给自己的过去涂上或喜或悲的色彩。”
“我们所说的起点往往是终点。决定了终点就决定了起点。终点是我们起步的地方。”决定塑造未来。未来塑造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塑造选择,最终塑造性格。
把你的故事焦点放在你正要去哪里,而非你过去在哪里。不要费力寻找你是谁。去探索你立志成为谁。从现在起,当别人问起你是谁,这就是你要讲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