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控制不住我寄几啊,写一写。
不得不说,电影是伟大的(阿妹紫音),比如你在看过《阿甘》后获得一种精神动力;比如你在看过《肖申克》后感受一种心灵慰藉;还比如你在看过《海上钢琴师》后觉得,人总是孤独的。
今天我想说的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致命魔术》。诺兰大神是我巨喜欢的导演,并不高产量,但是高质量,他的《蝙蝠侠》《盗梦空间》想必是家喻户晓。《魔术》是他的早期作品,虽然存在着一些小瑕疵,比如复制机是否真实存在,比如安杰最后说的是不是真相,并没有封闭性的解读。但整部电影浑然一体,主旨鲜明,没有《澳门风云》类商业元素的充斥,没有《鸟人》类高超拍摄手法或者光影效果烘焙,只是在简单的向观众讲述魔术的意义,那就是诺兰为我们呈现的不可复制的电影魔术。
不得不说,诺兰真是一个电影蛇皮怪。
本片展现出的精巧结构,就像在写一篇采用总分总格式的议论文,你会发现影片本身就是这样的一场魔术。以虚代实、偷天换日、化腐朽为神奇。就像盗梦空间给我们植入的思维,陀螺停转表示现实。整部影片都贯穿着这个魔术主题:第一步叫做“以虚代实”,魔术师会显现出一个平常的东西,一张纸、一副牌、一只鸟,无论观众怎么检查,都看不出破绽,但其中暗藏玄机;第二步叫做“偷天换日”(the trun),魔术师会用这些普通的东西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变消失,或变成其他物体,但是你还不会鼓掌,因为有些东西已经消失不见。于是有了第三步“化腐朽为神奇”,你将会见到从未有过的惊心动魄,从而为之鼓掌欢呼。你渴望被魔术师欺骗,那样你会短暂的逃脱现实。
开始剧透——
在魔术产生盛行的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两位极有天赋的年轻魔术师,最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是一起出道的同门:罗伯特·安杰性格复杂而且历练世故,是一名天生的表演家,他知道如何在舞台上将自己完美地展现给观众。而阿尔弗雷德·波登则与他完全相反,这位天赋极高且非常富有创造力的魔术天才因为不修边幅和天真的个性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更不懂得如何使用华丽的手段去表现他的魔术想法。两个人在一场一场的表演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威望,将其他魔术师都甩在了身后,最终却变成了这对曾经的同门师兄弟的竞争……
事情的导火线是波登在一场表演中间接地意外害死了安杰的妻子,后来两个人因为互相嫉妒猜疑,而成了势不两立的对手,他们用勇敢取代了道德、技巧取代了科学、野心取代了友谊,为了战胜对方,以便能够证明自己才是这个时代的第一魔术师,波顿演出了“移形换影”,就是一个人进入一扇门后,短时间可以移动到很远的另一扇门。其实波顿一直隐瞒自己有一个双胞胎哥哥,他们俩一个是波顿,一个就是波顿的助手发福的中年男子法隆,也就是说今天换你明天换我,为了表演,一人的手指断了两根,另一个人也为了隐藏身份而截去手指。而安杰不甘落后,寻找各种辅助材料来丰富自己的魔术表演,其中包括刚刚被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发明出来的科学奇迹-复制机,变出另一个自己。安杰在确信机器的可靠后,便有了后来的表演。过程是:安杰在台上通电,掉到台下水箱溺毙,同时,复制版安杰在另一处生成,精彩的落幕。复制版安杰不知道溺死的感觉,因而就有勇气一次一次地重新站到台上,准备掉水里,迎接新生。安杰的每一次登台时都对万一机器失灵而产生不可预见的后果感到害怕,同时内心一直被自己处理自己肉身的残忍方式深深折磨着,所以有了影片最后的一番话“我要鼓起勇气走向表演台,我也不知道我会掉进水箱里还是神奇地再次出现……”
相比于诺兰的其他电影如蜘蛛侠、记忆碎片,这部电影仍然采用复仇主线加穿插叙述的表现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紧凑烧脑同时还不至于嫌弃它太过于难理解。
这里我要还要提到提到诺兰的另一部电影《记忆碎片》真是太烧脑了,试想一个人只有10分钟的记忆,该如何去生活……
其实,如果用看3部烂片的时间看3遍《致命魔术》,你会获得观影的满足感,获得诺兰想通过电影向你传递的那份感悟。
这部电影震撼人心,剧情线索构思编排十分缜密,要看明白不难,关键是正如片中反复强调的“Are you watching closely? ”你,看仔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