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我沟通她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困惑的说:“怎么孩子总是和我对着干呢?”
我让她还原一下她是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的。于是有了以下的场景:
妈妈:“孩子,你怎么又生气了?”
孩子:“我没有生气,谁说我生气了?”
妈妈:“你看你那表情,明显的是生气了,还说自己没生气。”
孩子:“你才生气了呢?我就是没生气,我是不高兴。”
妈妈:“不高兴不是生气是什么?”
孩子:“反正不是生气,哼!不理你了。”
......
听了朋友的话,我哭笑不得,让我想起《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年轻的父母也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正如朋友的困惑,她并没有发现自己在和孩子沟通时使用的不是“刻刀”而是“锄头”。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谈话之初,妈妈已经将孩子的情绪定性为“生气”,“你怎么又生气了?”很明显妈妈是带有“埋怨”、“指责”之意的。妈妈自信的以为自己感知了孩子当下的情绪,她便武断的说出了孩子的情绪。
有时候,家长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这是问题真正的症结所在。
感受孩子的感受永远要从同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直接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
使用情感引导是让家长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反应。对父母而言,同情所遇到的最大阻碍也许就在于要同时控制自身的情绪和反应。
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时,家长一定要注意描述孩子,而不是直接扣帽子。
最具有同情心的反应是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怒气,对孩子说:“我看到你因为妈妈不带你出去玩而不开心,我很抱歉,咱们玩点别的游戏怎么样?”
你在传递一个信息,就是我理解你不开心的原因,我在尽力帮你想解决的办法。我们不是对立而是一个共同体。
正如如果情商低的男孩子和女朋友之间沟通是如此开场,相信女同学听了肯定是不乐意。
男:“对不起,宝贝,我又迟到了,你别生气了。”
女:“谁生气了?我才没有生气?”
男:“你看你的表情都出卖了你,还说没有生气?”
女:“我就是没生气,你才生气了呢?”
男:“我也没生气......”
学习使用情感引导,感受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感受,描述而不扣帽子,是良好沟通的开始。
在展开情感引导之前,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因素要记牢:
(1)了解孩子的性格。
父母首先要认识和了解孩子的个性和他们在平日里的正常表现。有的孩子比较活泼和喜爱自由,有的则害羞和内向一些。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调整你进行情感引导的方式。
(2)认识不同的发育阶段。
如果你的孩子是两岁或两岁以下的话,一味的描述孩子的行为他好像并不是很领情,还需要转移他的注意力,并给出孩子选择的机会:“我们除了玩切水果的游戏,还可以玩些什么?”
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A.播下种子
播下种子是要提前让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如果事先知道要求是怎样的,孩子就更可能合作。
寒假生活临近结束,昨天,我对小涵开始了渗透:“还有八天就要开学了,从明天开始,我们要恢复正常的学校生活了,脑袋里不能总是想着遥控器,我们每天也不能随心所欲的看电视了。”
小涵问:“那也就是说我今天是还可以看电视的。”
我肯定的回答:“是的。”
小涵笑了:“那我今天一定要熬夜,在晚上11点之后,零点来临之前看最后一刻电视。”
你看,当你提前让孩子知道要求时,她比较容易的接受并会为之想办法。
事实真的是这样,昨晚十点多我们陪她将寒假英语作业观影《辛普森一家》进行完了,电影结束时11点多了,小涵心满意足的睡觉了。
B.观察和判断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你需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观察他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烦躁、吵闹或者沮丧?孩子的个性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事情最让他不满?
观察的目的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不乖的行为往往是孩子表达需求的手段。
C.聆听
看牙医之前,小涵对我说:“妈妈,给你出道题,脑筋急转弯......”
我边着急走着边说:“你出的脑筋急转弯我一般都知道答案。”
小涵不紧不慢,一字一句的说:“妈 妈,你 能 不 能 先 听 我 把 话 说 完 ?”
我尴尬的笑了:“好的,好的。”
聆听的能力对于情感引导至关重要。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所合著的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先听再说。”
D.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遇到让他情绪激动的状况时,或者他表现不好的时候,他最需要你接受并回应他的感受。
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是父母应该不断引导、激励孩子的。
E.同情
当孩子感到有人理解自己的时候,孩子就不会有很大的敌对情绪,也更愿意和人去交流。孩子和成人在这点上并没什么区别,当关爱我们的人聆听和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同样会感到安慰。
任何一种情绪都是重要的,具有影响力的,经过情感引导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更加坚强,并对自己的沟通能力更有信心。
一次在听樊登在讲《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时,他提到一个细节,他带儿子嘟嘟在参加跆拳道考级时,平时每次都达标的嘟嘟在两次展示的机会中都表现失利,当樊登为孩子的情绪捏把汗时,只见嘟嘟掷地有声的向考官请求:“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
场外围观的家长都为这个勇敢的小伙子的行为感到震惊,纷纷小声的说:“再给孩子一次机会吧。”接下来,幸运的是,考官真的破格给了嘟嘟一次机会,他这次一脚将木板踢成两半,成功的晋级了。
樊登坦言自己平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总是能用到情感引导的方式,鼓励孩子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这就是引导和榜样的力量。
相信
只要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沟通时手中使用的是精美的“刻刀”而不是“锄头”时,孩子呈现给你的一定是自信、勇敢、担当和惊喜。
学习科学的育儿,寻找幸福的教育
我一直在路上......
原创不易,感谢您的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