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次问老师一个问题。
我问:之前老师说要多体验要多拿出自己,我也尝试着开始这样做。因为我知道借由被触动的事最终要去的方向在于自己这里。可是老师说陪伴就是修慈悲心,那我们岂不是朝着圣人的方向努力,好难。。即使学了课程,很多人还是有很多的狭隘和投射,包括我自己。所以我们的功课就是一次次借助问题回到自己身上,哪怕对方是有狭隘的,我们如果能够看到和接受就很好,而非一定要不停的拿出自己吧,面对狭隘还不停的拿出自己感觉有点傻。还是说只要真正看到对方,就一定会拿出自己?感觉谁先出这一步,谁承担的清醒的痛就会越多。怎么感觉无明的人还挺幸福的,总能外抓。
亚新老师回答:能看到和接受对方狭隘的自己,就是在拿出那个自己啊!抱抱那个看到对方接受对方,并能多拿出自己,因而承担更多清醒之痛的那个邓丽!是一方面怀念那个无明可以外抓不用承担的那个状态,同时也心疼越来越清醒承担更多的自己!在内在多看到这样的自己,多理解多爱这样的自己吧!你也知道回到无明终得无休无止的痛苦轮回!
我在《生命的重建》中看到人需要真正的宽恕和原谅。那些电视剧或者小说里面带着恨意复仇的人,我从来不觉得他们有多好过,虽然恨是他们的动力,但是恨也占据了他们的内心。他们在内在一遍又一遍的体验当初经历的痛楚,一日不得放松,每一次重复体验仿佛就是把伤口重新撕开,痛让人深刻和念念不忘。复仇不是解脱,但是放下却是。与其说宽恕原谅他人,其实更多的是放过自己。失去的已经失去,发生的已经发生,那个在恨中煎熬的人,有谁又能看到他在痛苦,懂他经历的一切呢?
但是生活中的外抓更多是将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交给了对方来背负,他们把喜怒哀乐的权利同时也交付出去。我们自己以前都发出过这样的声音:是你,让我变成了这个鬼样子!是你,让我这么痛苦!是你,没有做好!是啊,都是因为对方,自己才变得如此不好,所以,你要为我负责。这是我们从外抓中得到的好处,当我们有爱的匮乏,我们希望能从他人的被爱中得到填补。当我们不够肯定自己,我们希望能从对方那里得到肯定。当我们孤独,我们希望能从对方身上得到回应和陪伴。于是,我们的力量出不来,我们需要依附在他人身上才能得以生长。别人给了,我们开心一会,别人不给,我们生气痛苦愤怒。可是那短短的得到里面同样带来了对方的渴望,对方的匮乏,对方的问题。于是,对方给的不是我想要的,对方给的总是不够,我们总有一个即使对方给了依然无法填满,总是反复出来的匮乏的自己。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无明里活着,我们不断的被表面的言行触动,我们泡在苦海里喊苦喊救命。可是我们忘了,我们需要感谢那些被我们外抓的对象,他们同样带着生命的匮乏被我们不断吸食营养,有人选择默默的承受,有人承受不住而选择发声。无论他们做了多少,他们都曾经让我们回避了自己本该完成的责任,比如爱自己,比如独立起来,还有那些本该是我们去看到听到懂得陪伴的自己,也许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还没有能力去面对伤口处,只是巧妙的通过外抓让我们逃开了。
老师说从外抓的梦里醒来,是啊。借助被我们外抓的人,借助让我们触动的事,问题不再是问题,问题就变成了通向自己的桥梁,也变成了让我们进入到生命底层的绳索。我们顺着绳索慢慢下潜,让我们看看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在表面的事件里有一个女孩不停的给男孩打电话发信息,但是男孩给他的回应是要么不接,要么给出的回应是寥寥数语。你看到了什么?在大脑的世界里面,我们会觉得这个女孩很烦不懂事,或者会觉得男孩很无情。甚至我们还会给出解决办法,让他们当面的好好谈一谈。而我们要做的是顺着发生的事情,我们看到了一个渴望和对方交流的女孩,你看到了她的不安,看到了她的渴望,看到了求而不得的痛苦。于是我们借着这些外在的事件所引发的情绪和感受,让她生命中相似的体验慢慢呈现出来,顺着呈现我们又来到了出现这些情绪和感受的原始事件,看到了因为父母的忽视或是不足带给小小的她在生命中的伤痛。可是这些是真相吗?父母是责任人吗?依然不是!随着每个生命的舒展和呈现,我们同样也能看到父母的匮乏处和伤痛处,来自古老的传承。我们才能明白,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不是指责,不是找责任人,而且去温柔对待我们看到的生命,有自己,有对方。来到生命中褶皱处让生命舒展,来到生命的创伤处给它上药包扎,对所有的情绪和感受说:我看到你们了,我懂,我会陪伴你们。仅此而已。
我们一次次的带着觉察,顺着生命给予我们的信息不断下沉,于是苦海就变成了小溪流,我们在里面泡脚,捉小鱼,踩着石头玩耍。生命不再沉重而开始变得轻快,驱散黑暗的唯一办法就是照进光亮。不要总问黑暗何时能驱散,不要总问光亮何时会进来?去走去体验,哪怕是待在黑暗里面,也是与自己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