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3.2--3.8)第1次总17次约练
《各司其职——约练收获》
1.当事人是他生命的专家,也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只有他自己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解决之道,他来咨询是因为他陷入了事件引发的情绪里了。他需要咨询师先陪着他在情绪里呆一段时间,接纳他、尊重他、让他聊聊。
2.咨询师是引领来访者发现自身资源的专家。
所谓“引领”不是在前硬拉着来访者走,而是慢下脚步,跟在来访者身后,坚信例外一定存在,用例外思维的放大镜通过问话陪着他去寻找他本来就有的优势、资源、力量、成功等等,发现来访者生命的亮光,这才是来访者走上解决之道的拉力。
3.注意边界,检视自己的助人之心。如果一听来访者描述事件,就会在心里冒出念头——这个问题是某某问题,应该怎么怎么解决,就说明扔掉好奇了,有了预设了。
4.咨询师相当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无论反应前后,催化剂的量和性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任何新物质都来自于反应物质——即当事人。
本周(3.2--3.8)第2次总18次约练
《孩子的“不知道”》
这是今天约练中的一个话题:看到孩子磨蹭,问孩子:“你希望妈妈怎么帮助你?”孩子说:“不知道”。我用“希望我如何帮忙?”这个问句好像不管用诶!
1.假如我是孩子我会感受到什么?——妈妈觉得我这样是不好的,她不相信我,她觉得我做事太慢了。
2.假如我是咨询师,我会怎么做?——
(1)“你能不能多说点?当时是什么情景下有这样的对话?”“孩子说话的口气表情怎么样?”“孩子多大了?”
(2)“不管用?您说的‘不管用’指的是…?”“我不知道,是您想去帮孩子还是孩子有请求?”
(3)“以你对孩子的了解,你觉得这‘不知道’是在表达什么意思?”
讨论环节:
1.在来访者寻求帮助时问出“希望我如何帮忙?”是咨询师的一种开放的态度,是咨询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协助者。
2.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相信,相信他是带着答案来的,咨询师会以来访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去为来访者提供服务。让来访者感受到被尊重。
3.重新建构——说明孩子与父母的分离得很好,没有那么多依赖。
4.永远不要比当事人更着急。妈妈越积极处理问题,有些孩子就越置身事外。看着孩子犯错,看着孩子承担责任。比如,上学不催他,迟到了,有老师呢。看着他承担老师批评和惩罚。而这,恰好会促使孩子改变。
5.来访者叙述事件之后,咨询师接的第一句话很重要,直接反映出咨询师的倾听能力。
摘录刘老师分享如下:
1.来访者叙述的信息比较概括——我们可以说,“能多聊一点吗?我对你的……不是太了解,想多知道点。”
2.来访者说的信息量太大——“刚才听你说了这么多,有………有……有…,可能对你来说都比较重要,那么,你最想聊的,最在意的可能会是什么?”
3,来访者聊到想让对方改变的那些“点”——“对于这点,你怎么看?Ta是怎么看的?”去确认知觉。
4.来访者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假如你问Ta,以你对Ta的了解,Ta会怎么说呢?”
5.来访者对来谈的问题,有自己的一些思考时——“所以,你也是有一些思考的,那么你感觉哪一点,或许可以是有效的?”
6,来访者想管孩子的那些点,孩子又不让管,孩子自己比较自觉,但是来访者不放心——“所以,这样一个上进的孩子,他不想让管,你又不放心,那,你怎么看到他的内心?”
初学瑜伽第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