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纳百川之细流,不拒山泉之涓滴,所以大海烟波连天,浩瀚壮阔,一望无际。若是把大海拟人化,我敢肯定,她那甘居低洼的谦逊品格,容纳万源的伟大胸怀。是任何人都要“望洋兴叹”的。
《庄子·秋水》有个寓言很发人深省,秋水发了,山川的水都汇入大河,河水淹没了沙洲,宽得望不清对岸的牛马。这下子,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它洋洋得意顺流东去,到了北海,举眼一望,无边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比大河美得多!于是,河伯兴叹到:“俗话说,听见万分之一的道理,就自以为别人不如自己,原来就是指我啊!”有感于此,河伯对北海谦虚地说,假如我不到你的门边开开眼界,就太危险了,那样我永远要贻笑大方了!
真正的有识之士,都把自己比作沧海一粟。伟大的科学家往往把自己的成就看成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牛顿对自然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这样的箴言: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加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小孩子。
牛顿把真理比作海洋,把自己的贡献比作海滨上的卵石和贝壳,称颂前人是巨人,谦称自己是小孩子。多么伟大而谦虚,崇高而质朴!
这里需要说明,上面的话是牛顿在去世前病中说的。众所周知,牛顿在四十五岁时,就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科学青春,晚年的牛顿一直醉心于神学研究。在他即将告别人生时,说出这样谦虚的话,表明了他广阔的胸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牛顿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晚年又是一个痴心的宗教狂。他的世界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年过后的牛顿在科学上毫无建树,无疑是受到这种局限性影响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作为科学家的谦逊品格。牛顿不可能从自觉地唯物论世界观出发来做出他的上述箴言,然而,他提出了如何看待个人创造和集体智慧的关系问题,倒是需要我们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来加以探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社会的实践,而不是离群索居的单个人的行动。西方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描绘的在荒岛上组成的两个人的社会,只是文学夸张。现实生活是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认识的社会性。劳动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而,在谈到一个人的认识以及他对人类的卓越贡献时,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实践和认识的群众路线,在估量科学家个人作用时,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他个人的杰出贡献,又要把他的研究成果同整个社会实践和群众的集体智慧结合起来。
任何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特定时代的社会实践的产物。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展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首先,它是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所引起来的,它的源泉埋葬在社会实践之中。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时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社会实践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日益丰富的研究材料,开辟日益广阔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各种新的研究课题,制造各种科学实验仪器和测试手段,提供据以科学概括的感性经验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实践分不开。任何一个科学家不论他怎样天才非凡,才智超群,离开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实践,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活动,都将无所作为。反过来说,正因为他是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上从事科学研究的,他才能有所作为和建树。
牛顿的科学研究正是这样。十七世纪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和商业已经发展起来,机器日益在生产中采用。哥伦布对美洲的发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争先恐后地掠夺海外殖民地,争夺海上航行的霸权,要求航海事业迅速发展。而如何准确测定船只在海上航行的经纬度,则是航海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对太阳系的天体运行规律的研究,特别需要计算出月球在恒星间的位置,这种研究又促使力学的发展,当时许多人都在围绕着引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而牛顿充分利用了时代条件,发挥了个人的数学专长,作出了重大的理论突破,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
恩格斯在论及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谓大人物的作用时,曾经指出过: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另外一个人来替代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事实也是这样。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时代条件,总会有人对实践提出的某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有所突破,甚至是几个人同时按照各自的研究道路而得出相同的结论。例如,牛顿与莱布尼兹几乎同时提出微积分问题,罗巴切夫斯基,波约和高斯三人大约同时提出非欧几里得几何问题,这些科学传闻早被人们所熟知。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也不例外。几乎和牛顿同时,不少科学家如虎克,哈雷,惠更斯,雷恩等,都在万有引力的研究中取得了进展。尤其是虎克的研究,距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只有一程之遥。这就说明,即使没有牛顿,也必然会有其他人来替代他,至于这个人究竟是谁,叫什么名字,那倒是偶然的,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总有人在这一科学领域做出重大研究和发明,揭示出又一个自然规律。
任何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现,又是人类集体智慧的花朵。它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和前人聪明才智的精华。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能忽视广大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仅科学家活动的舞台是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而且,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者本人就是劳动者。欧洲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从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产业革命,当时,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都不是从那些脱离群众,脱离生产实践,自命高贵的所谓天才人物的头脑中创造出来的。恰恰相反,而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是钟表匠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理发师克莱发明经线纺织机,宝石工人富尔顿发明轮船。这些出身卑微的劳动者之所以能够做出这些发明创造,也不是靠个人的什么天赋和才华,而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去探索,不断总结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的结果。同时还应该看到,任何科学家的发明和贡献,都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如果不利用伽利略对地球上物体力学的研究成果,不借鉴开普勒总结的行星三大规律,牛顿绝不可能在空地上建立起经典力学的科学体系。所以,恩格斯指出:这特别要归功于开普勒和伽利略,牛顿就是从他们二人那里得出结论的。而当有人在牛顿面前赞誉他比前辈们更有远见时,牛顿则非常谦虚地回答: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小孩子。即使科学发展突破了原有的科学理论,在新的事实的基础上形成完全崭新的概念,也需要研究和继承前人的结果,即不落入前人的窠臼,又要善于从继承中得到发展。例如,人类对物质结构层次的认识和研究,就是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深入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德谟克利特继承和发挥了留基伯提出的原子论。他们认为,原子是万物最小的不可分割的质点。原子的本来含义,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这是一种很深刻的见解,但终究是没有被科学论证的猜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的发展,十九世纪初,英国的道尔顿发现了倍比定律,对原子论的确立作了科学上的论证。这是人们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对物质结构的重大发展。一八九七年汤姆生又确证在原子中有更小的电子存在,一九零八年卢瑟福进一步发现了原子中有核。他们都因为这些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金。现在,人类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发现了三百多种基本粒子,提出了层子(夸克)说。人们对物质结构更深层次的认识,表明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也说明物质结构本身具有无限可分性,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无止尽的。一九零五年,二十六岁的爱因斯坦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概念,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但在谈到他与牛顿的关系时,爱因斯坦则饶有风趣地说:牛顿啊!请原谅我,你所发现的道路,在你那个时代,是一位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表现出的唯一道路,你所创造的概念,甚至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虽然我们现在知道,如果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各种联系,那就必须用另一些离直接经验领域较远的概念来代替这些概念。爱因斯坦不愧为科学泰斗,但他对牛顿仍然非常敬重,表现出了科学家特有的科学态度和谦逊精神。
世界著名的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说:“我们愿意做一个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梯,让年轻一代踏着我们的肩膀攀上去。”老一辈科学家已为我们架起了人梯,在复兴中华的强国梦征程上,我们年轻人一定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不断探索,勇攀科学高峰。像牛顿那样去回答:假如我比别人看得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