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番五次曾在一些文章里看到推荐亦舒的《承欢记》,我便带着它即将为我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心态战战兢兢地翻开了书的扉页,花了两三天的时间,一字不落地读完了这本书。
很可惜的是直到“end”,没有出现我以为会出现的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不过启发还是有的。
可能是由于时代发展太快,在亦舒写《承欢记》的时候,像承欢这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不错的工作,思想开明积极,精神独立的漂亮且具有智慧的女孩不可多得,但是到了如今,承欢就是普通女孩生活在城市的常态。
在承欢和辛家亮的感情发展过程中,虽然故事是围绕承欢展开,但从一个读者的观感而言,我会更喜欢辛家亮,这也一个温文尔雅,更方面条件优秀,还懂得体贴包括女性的一个绅士男人。
从小到大,承欢积极上进开朗,是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孩,她对着自己有着严格要求,对他人也寄予了类似的期待。辛家亮能够入了承欢的法眼,两人能顺利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其实相当不容易。
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说的是辛家亮第一次去承欢那个拥挤窄小的家,主动帮着家里搞东西,不露出一点儿嫌弃之类的负面色彩,还多吃了两碗饭。
对于辛家亮的不介意自己的家境,承欢始终带着一种冷静的旁观者的心态——如果他那次不是那样表现,就不会考虑他了。
对于一个成熟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男人而言,未婚妻的家境的确没什么好介意的,但是话虽回来,当家庭境况尚优厚的辛家亮看见未婚妻一家人居住在陋室,有点儿吃惊也会是人之常情,可这种常情在承欢那里是不被允许的。幸运的是,辛家亮表现得很让承欢满意。
这一个小情节我反复看了多遍,看出了辛家亮对于承欢的近乎无条件般的爱——自然,承欢本身的存在就是条件。加上之后辛家亮为了尊重承欢留在国内的意见,愿意放弃和父母居住国外的打算,对承欢的家人也算是周到有礼数。
由于书中主要是为了表现承欢个人的思想状态,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想表现的是承欢在生活和精神上的独立,所以看不出她对一心爱着自己的辛家亮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在我作为一个读者的心中,两个人最大的差别并不是承欢认为自己和辛家亮有何本质上的区别,或者是两人没法儿沟通,又或者辛家亮的各方面太死板太老旧,而是在承欢心中横亘中一样东西,那就是经济上的差距。
尽管她可以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照顾家里,但是她总是把她和辛家亮通过物质基础的不同而分隔开来。承欢不想自己和家人看上去依靠辛家亮的经济,所以不是那么有底气两个人可以走到最后,直到意外情况下继承了一笔财产,之前的顾虑不再是后顾之忧,在辛家亮唯一压制自己的点上“反败为胜”,承欢立马可以放手重新来一次生活。
由于在小说中,我并没有看到能够打开我新世界大门的点,所以看完书的这一时间我就去看了不少人的长短不一的书评,其中一部分声音是——承欢继承遗产之后堕落了。
自然,很多人看到的是经济独立给一个女性带来的精神支持和强大底气,一个想活得更舒坦的女性是离不开物质条件的。
可惜的是,哪怕是在小说之中,承欢后半生的底气来源之一也并非靠自己本人获得,而是来自于意外之财,再借此宣告个人独立,是不是有点儿偏离事实真相了?
试想,如果没有那一笔意外之财,承欢的暂时结局会陷入一种怎样的困境?不过承欢的困境,和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出走”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后者已经被奉为划时代的女性反抗,而前者,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因为承欢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爱情?家庭?经济独立?精神独立?个人生活自由?稳定的生活?自我……这些东西每个人都可以去争取拥有,但不可能每件东西都能拥有100%,很可能是这一样有40%,那一样有10%,另一样刚好是100%,最好的状态是清楚自己最想追求的是什么,然后专注把那一样靠近100%。
《承欢记》的结尾,有了一大笔财产的承欢还是那个承欢,想要独立,追求爱情,然而大概连她自己也看不清,自己想要过的是哪种能够不被那一笔飞来之财而影响到的生活。她不过是少用看别人的一些脸色,而这样的改变并不是她争取得来或者是心灵上的转变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仅仅是一个好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