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日记
①事实呈现:事实(记叙文六要素)、感受、决策/行动、结果/影响
昨天上午和老婆出门带女儿去入学报到,因为走得很仓促,所以我和女儿没戴口罩,到了学校门口才发现(路上其实我是有预感的),果然保安不让我进去,女儿倒是可以,老婆就带着她先进去了,但是有些埋怨早干嘛去了;
然后我去小卖部买口罩,第一家店,我说老板有没有卖口罩的,她说有,拿了一个蓝色的医用外科口罩出来,我问多少钱,她说2元,我说你这棒棒敲得(敲竹杠)也太厉害了一些,然后也没继续往下讲,跑到隔壁店里,问那个老板,我说你这有没有卖的,她说没有,我说你自己用的有没有多的,卖给我一个,她说不多,然后走到柜台前,拿了一个出来,我说1元钱吧,然后她默许了,就这样我拿到了口罩。
②想法解释:决策依据-心智模式-底层信念
为什么走得仓促?
因为距离规定的报到时间只剩20分钟,光走路可能会迟到几分钟,我们还选择打车去的;
那又是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守时,这对我来说是重要的;
为什么第一家店的老板拿出口罩来,我会有红灯心态,也不争取协商?
我本来以为只卖一元(现在口罩便宜了,在网上的价格不到2角一个),我认为这是合理的,但是与现实反馈不符,居然卖到2元,你是黑心老板,这种微妙的冲突,再加上时间的压力(我必须尽快买到口罩),因此脱口而出,掉入红灯心态;
想法:你是黑心老板,我要不是没带,我怎么会搭理你;
事实:口罩卖2元一个
决策依据:自认为遇到不公,立即反抗
心智模式:市场价格应该符合常规,应该公允,我要公平对待
换个角度来思考:老板为什么卖两元一个?现在国内疫情基本控制住了,口罩价格恢复常态,人们对口罩的依赖度也大大下降,照常理来说,应该卖的便宜才是,但那是针对专门销售口罩的药店、公司,对于一个便利店来说,能卖出口罩的概率十分低,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每一个进来的人购买口罩基本上都属于单次博弈,复购率低,那既然是单次博弈,为什么不卖贵点?这和以前火车站附近的小贩卖高价产品是一个道理;
又或者,我可以向老板求证一下,她为什么要卖两元一个的假设;
如果我跳出自己的想法,看到事情的其他解释,或许我就不会有这种偏执想法了,但我的思考惯性就直接把我们带偏了;
③思路出口:问题重构、模型替换、规律提炼
问题:如何减少对一件事的错误反应? 遇到有矛盾的地方,甚至对一个人有了不自觉的评头论足,需要跳出自己的狭隘思考圈,按下暂停键,以对方的视角,看到事情更多可能的解释。
模型替换:下一次,再遇到类似场景时,我会对自己说等一等,是不是大家对同一件事的思考角度/立场不同导致的;如同《非暴力沟通》中引用的一首歌,“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
规律提炼:类似公平这样的信念容易在人为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熵增,从个人视角出发的事实解读可能会有严重的扭曲,甚至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是站在有理的一方,站在道德高地,因此不自觉地有了红灯心态,有了颐指气使,有了傲慢偏见;
④行动决定:具体行动、落地场景、真实践行
下周有机会再去买一次口罩,看看我是否能语气平和地跟老板交流,询问理由,并同老板协商价格,并对结果持接纳心态;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利益冲突的地方,积极暂停,自问自答:是不是我把自己的意见等同于事实?是不是我把自认为正确的信念等同于事情必须要有的样子,不这样它就是错的?
定期回顾反思常识、道理等在我身上是否是真的如圣人般做到了,还是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去理解,去演绎,遮蔽了可能性,失去了对外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