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退休之后,由于各种机缘,和几位老同学过从甚密;或饭局,或坐茶馆,或家宴,甚或至于结伴远游。
有一年盛夏,吾们在芳草园坐茶馆。微风和煦,花红柳绿,金曲悠悠,碧波涟漪,吾们自然是心旷神怡,个个谈锋甚健。高谈阔论之余,忽然扭头瞥见茶馆内堂墙壁上悬挂着《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大条幅,吾们不免摇头晃脑,吟哦一番,似乎觉得短短60字的《临江仙》,把吾们对人生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感慨,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
二
自从电视剧《三国演义》走进千家万户,《临江仙》作为片头曲被杨洪基先生演唱,很快风靡全国之后,原先知名度似乎并不很高的这首《临江仙》词,也被众多文人墨客所注意。
读杨慎《临江仙》,马上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者的口碑,和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那真是无论怎么高评也不过分,套用时尚语言,那可是不要不要的;论历史知名度和艺术影响力,杨慎和他的《临江仙》,望尘莫及,远所非及!
三
存勇兄说,他个人感觉《临江仙》比《念奴娇》更深刻,意蕴更丰富;剑鸣兄、郭贤弟和鄙人也异口同声地表示亦有此感,秀才所见略同,略同!
须知苏氏大名鼎鼎,他的《念奴娇》独步千古,谁要敢言杨氏《临江仙》比它水平高,恐怕会被砖家叫兽笑掉大牙的,笑罢就一定变脸喝道: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乎?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讨论,不过三言两语是说不明白的,现在鄙人自不量力,想试论一番,能否说到点子上?自己毫无把握,姑妄言之,就算是抛砖引玉。
四
两首词不长,先剪贴过来吾们共同欣赏一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共100字)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60字)
五
比较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他的时代,非常关键。可这样一来,那只怕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鄙人自忖学艺不精,不能完成作业,对此环节只能胡乱搪塞几句。
他们二人,苏是北宋人,杨是明中叶人,中间差不多相隔500年;但二人却有诸多相似之处。明代李贽对杨慎极为推崇,他说唐李白,宋苏轼,明杨慎,都是喝岷江水长大的。这三个名人,李白在江油,苏轼在眉山,杨慎在成都,都生长在成都平原上,岷江之畔,巧吧?
再一点,苏轼和杨慎,都出自书香门第,官宦人家。两人皆是自小酷爱读书,成人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谓儒雅才俊;而且苏轼是正宗的进士及第,杨慎呢?科班状元郎!都很牛逼吧?如果略加考察,还会发现苏轼文学造诣深厚,《诗经》《楚辞》《唐诗》他是滚瓜烂熟;杨慎则史学天赋极高,他学识渊博,《史记》《通鉴》《二十一史》是他的最爱。顺便一说,杨慎著有《二十一史弹词》,用词令表达他对历朝各代的认识,《临江仙》是他“说秦汉”中的一首。
六
鄙人以为,苏、杨二位,最大的相似之处是,为人正直,有担当,结果俩人都不约而同地仕途坎坷,饱经磨难,堪称难兄难弟。那苏轼,夹在新党旧党之间,左右不讨好;因为“乌台诗案”,差一点被砍头。他数度遭贬谪,最后干脆被流放到海南岛去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而杨慎呢,他为官清正,不肯趋炎附势,在“大礼仪”案上,他仗义执言,结果被两次廷杖,受尽羞辱,“死而复生”,最后被流放到云南,老死于斯。
“曾经沧海难为水”,苏轼和杨慎,经过大起大落的历练,他们已经不是肉眼凡胎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不是吾们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所能够体味的了!吾们只能坐井观天,人家可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啊!
七
读他们二人的上述两首词作,立即就会发现二者的开篇句,何其相似奈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难道不就是他们各自对《论语·子罕》里那句著名的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阐释吗?这两位相隔近500年的川西才子文豪,之所以精神相通,是因为他们对孔夫子的这句意味深长的哲言有相同的领悟吧?
鄙人认为,论文采,《念奴娇》无疑高过《临江仙》一筹。《念奴娇》开篇“大江东去……”句,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给读者以“温度”:眼前汹涌澎湃的江水正是历代英雄豪杰的奇功伟业,以及自己一生的荣辱浮沉的化身;过去的,已然是尘封往事,不可重返,无法再现,岂能复制!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浪花飞溅之背景上,作者幻化叠现出英勇善谋的三国英雄周瑜,以及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小乔,周瑜的不世之功……。接着是他苏轼仰慕周瑜而自惭形秽,以至于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叹!本人对苏轼此词的结尾是有那么一点小失望:虎头蛇尾嘛!多么豪放的情怀,最后像自行车气门芯撒气了!是不是多多少少有点小俗气呢?
苏轼是多愁善感的文人,是性情中人;《念奴娇》的每个字饱含情思,通篇字里行间是仰慕、感慨、悲壮、惆怅、无奈、沮丧、茫然、郁闷、失落、纠结、豁达……,七荤八素俱有,百味杂陈,故所以特别容易引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文人墨客的共鸣,借此词浇他们心中的块垒。
苏轼善于形象思维,他妙笔生花,撷取眼前景物最具视觉听觉冲击力的鲜明元素,表情达意。他写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令读者如临其境,感受他的情绪,随着他的节奏而心潮起伏。
八
说《念奴娇》文采斑斓,却虎头蛇尾,绝不是贬低它,并非妄议它缺少思想内涵;恰好相反,《念奴娇》洋溢着对英雄主义的神往,感叹1000年岁月的长河将三国英雄时代冲刷殆尽,一去不返,只剩虚空;而岁月不饶人,作者自己少年变白头,凌云的壮志付诸东流,青春不再,这是多么的无奈、何等的悲哀!还是把一切轻轻地看过,超脱人世俗念,望大江奔流不息,对明月而饮酒,食髓知味,笑傲江湖!
其实“一樽还酹江月”六字,是限于词律而无法展开的人生感悟的一个缩略句。所以苏轼又挥笔写下闻名遐迩的《前赤壁赋》(两篇杰作均写于壬戌年即1082年,《念奴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前赤壁赋》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即可证明一前一后);他在其中对“一樽还酹江月”做了如下的解读:“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充满哲学智慧的价值观,反映了苏轼的思想高度。说到此,鄙人必须承认自己不学无术,大言不惭,居然说《念奴娇》“虎头蛇尾”,完全是信口雌黄,是吾“有眼不识泰山”,“为赋新词强说愁”。鄙人声明:“虎头蛇尾”论即刻作废!
九
杨慎的《临江仙》,开篇“滚滚长江……”句,深沉凝重,悲壮苍凉,读者的第一感觉是“厚度”:秦汉三国500年,一拨一拨的英雄前赴后继、此起彼伏,他们叱咤风云,戎马倥惚,运筹帷幄,所建立的功业,震古烁今;他们演绎的悲剧和喜剧,令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但是而今英雄们安在哉?恰如眼前滚滚的长江,大浪淘沙,无影无踪了!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句,个人认为是这首词的“词眼”;它凝聚了杨慎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认识。
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命运坎坷的杨慎认为,人世间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黑黑白白,善善恶恶,都被时光毁灭,因此俱是微不足道!个人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成败名利,都会由于寿命到头而烟消云散;死亡结束一切,死亡抹平一切,死亡淡化一切,因此一切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和过眼云烟,所以一切价值判断都被生命有限这个不可逾越的铁律消解了,于是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没有什么意义;万事万物,唯有时间空间永恒的。
十
虽然《临江仙》整篇不如《念奴娇》那样文采斑斓,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句,吾人认为完全可以单挑《念奴娇》里的任何一句。有人用它写出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朝朝共暮暮,相思古今同”的千古绝唱;有人拍出了《几度夕阳红》的影视艺术,赢得了亿万少男少女的一掬伤心之泪;而“夕阳红”三字,现如今已经是关于老年人社会事业的标识和关键词了。
“青山依旧在”好解释,是写空间的永恒;但是对“几度夕阳红”,论者七嘴八舌。吾人比较同意它是说“日复一日,红日西沉,辉煌壮丽”的解释,意在表达时间的永恒。海明威有“太阳照样升起”,二者同义。——西洋人关注早晨,华夏人则对夕阳情有独钟,这倒是有趣的现象。吾人当年在戈壁雪山,地面景物单调枯燥乏味,于是常常坐在石头上饶有兴趣地看日落:太阳在地平线上像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一点一点地坠入地下,灿烂的晚霞映照西天,绚丽的五颜六色瞬息万变,由亮到暗,最后夜幕徐徐拉开,闪烁的繁星缀满深沉的苍穹。目睹这一切,鄙人若有所思,似有所悟,被大自然的博大精深和庄严肃穆深深感动,情不自禁地泪水夺眶而出,于是记起了大学时看过的一段话:“美丽的大自然,你用沉默歌唱,你用眼泪微笑……”
十一
言归正传。因为有上述认识,所以吾人敢言“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临江仙》词的思想内涵的核心。这使得吾们发现杨慎是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问题的;这个高度苏轼的《念奴娇》没有达到,当然如果不算《前赤壁赋》里的那段神来之笔的话。
不过当代科学已经得出结论:宇宙没有永恒,它也是有起止,有寿命的;既然如此,遑论地球、人类、社会、人生!宇宙起于大爆炸,几百亿万年后,它将消亡。所以区区几万年的人类历史,几十年的人生,简直是毛毛雨,正是吾人喜欢的那些老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电光石火,疾如奔雷,沧海桑田,白驹过隙。”如果这样想问题,那么什么英雄,小人,正义,黑暗……,都是虚空,因此“铁树开花,顽石点头,老僧入定,心如古井,食髓知味,笑傲江湖!”——吾人认为这是600年前的杨慎的认知,在当时乃是独领风骚、能够占领思想高地的理性认知;他的淡定和超脱为苏轼所望尘莫及!
时光如涛,在600年后的今天,杨慎的此种见解恐怕值得商榷;虽然当代很多中国人依然认同杨慎的价值观。说到底,老庄哲学在中国文人的头脑里还是有亲和力和深厚土壤的。
十二
个人有了价值观,自然就有相应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数句了。
为什么古代饱经风霜、历尽磨难的失意官宦、落魄文人都把“渔樵”当做理想的生活方式呢?那是因为渔夫樵夫,与人世保持相当距离,不和权贵集团发生利益冲突,远离红尘名利场,可以特立独行,逍遥自在,也就是说,“渔樵”的自由和独立人格,是他们最羡慕、最看重的;天马行空的大自由,乃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正直的文人最珍贵的。不管事实上是否行得通,对他们的想法,吾们必须抱同情的理解态度。何况真正学识渊博而正直善良的苏轼杨慎,虽然向往隐居山林,但人道主义永远是他们的道德底线;所以即使在他们的人生低谷时期,他们依然悲天悯人,在力能所及的范围里,为老百姓办事,对“低·端·人·口”施以援手。
既然承认一切都是虚空,人生只有无奈!那么人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杨慎认为有!那就是“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几个脾气相投,价值观相近,互相信任,无需防范的朋友聚会,喝点小酒,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低级趣味,也不刻意回避禁区,只是不愤世嫉俗,不牢骚满腹,各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盘托出,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加以褒贬评点,互相切磋,说说而已。这才是人生的大乐事啊!吾们郭贤弟有诗云:“人生何为苦?年过七十余;人生何为乐?最是朋友聚。”吾人深以为然也!
人生不可能如意。现如今流行一句话:生活就像强奸,你是女人,无法反抗,那何不化腐朽为神奇,当做享受呢!话糙理不糙。所以吾人认为,朋友聚会就是叫床嘛!
吾人有幸,暮年能有几位挚友,或结伴远游,或隔三差五坐茶馆,“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造化主待吾人不薄矣!走笔至此,对造化神灵的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不期然而生,自然而然地虔诚祈祷!
十三
话说苏轼杨慎二人,吾人以为如果说苏轼站在泰山之巅的话,杨慎则高倨珠峰之上;因此杨慎的历史视野更为广阔辽远。杨慎的《临江仙》,着眼于秦汉计约450年,是历史的一段;而苏轼的《念奴娇》着眼于赤壁之战,是历史的一点。前者只能概括,后者可以白描。毕竟对几百年历史的深思熟虑,比对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观察到的,内容要多,认识要深,而且自己置身事外,态度就相当超脱和客观。苏轼则是把自己写进去,主观和客观合为一体,固然文采斑斓,但是见解可能失之偏颇。
杨慎的《临江仙》,仅60字,要描绘400多年的历史画卷,实在是勉为其难。可能需要鸿篇巨制才行。吾人何妨悬想,杨慎的腹稿就是鸿篇巨制,它犹如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浓荫覆盖数亩地,杨慎不能不一次一次地把那斑驳陆离的树叶摘除干净,然后进一步把所有的细枝和枝干翦刈殆尽,于是只剩主干和几个分干了;鸿篇巨制几乎没肉了,只剩嶙峋骨骼,或者说所剩完全是干货;但杨慎毕竟是奇才方家,这60个字能把数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表达得丰富多彩而且意味无穷,抒发了襟怀,营造了意境,写出了哲理,被一代一代后人引吭高歌,一唱三叹!
十四
东拉西扯,啰里啰嗦,其实就是一句话:《念奴娇》文采胜出,《临江仙》思想内涵夺冠,两篇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一句话的问题,我却洋洋洒洒写了半万字。鲁迅说: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吾人浪费列位看官的时间,犯了图财害命罪;吾人知罪,羞愧之心,无地自容啊!一切的一切,还是“都付笑谈中”罢!
2017年12月4日,兰州一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