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古话,养儿八十,常忧八十。
从知道孩子在肚子里,那一刻开始,充满喜悦,也开始各种焦虑。
当准妈妈,经常会想这些问题,喜欢的汉堡包,薯条,冰淇淋,炸鸡,烧烤,还能愉快吃吗?喜欢的螃蟹还能愉快吃吗?一到产检,神经就开始紧张,我这宝在肚子里健康成长吗?哪个指数高一点低一点,就开始紧张不已……
娃出来,从喂奶到拉屎拉尿,都会焦虑,今天喝的奶少了一点,今天拉的屎尿少了,颜色好像也不太妥。这抬头有点慢呀;怎么还不会走路,说话?……这一连串的担心忧虑就这样伴随着一个妈妈……
我有两个宝宝的,我也经历过这些焦虑……
有一天,我就想,这些是真的有必要去担心吗,因为我不懂才会担心吗?
所以,我决定找关于育儿的书来看,还有一些育儿公众号。还有很多过来人的经验。
但是,这期间,还是会伴随焦虑,因为你不知道究竟怎么判断谁说的是对的……
焦虑没完没了,最后我看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问题只有在更高的层面才能得以解决。我就想到了办法。
升级思维……
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这些就都不再是焦虑的问题了。
我们可以这么做,把养育孩子看成一个复杂的体系,就像一片森林一样。我们知道一片森林,是充满活力的,它有整个生态系统来支撑,不会因为一点事,就被毁灭,它具有抗风险的能力。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如森林般,有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就不会再担心,这个题不会影响他一辈子吗?这句话说错了,会影响他一生了吗?高考没考好,会毁了一生吗?我们知道,这些都不会,因为我们的孩子能抵抗这些风险。
那么我们要怎么培养孩子呢?一个复杂的体系有哪些最基本的东西呢?
我在樊登老师的书里找到了答案,我们只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感受到价值,培养成长型心态。他们就会像大树一样,有了阳光雨水土壤,我们就静待他们成长。所以,以后我们教育孩子时候,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往这三方面靠拢。
有人会问,什么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没有交换恐吓威胁,包含指定规则。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它是有规则的,你可以告诉孩子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把原因和他们说清楚。不需要交换,你再写作业,我就给电视你看。不需要威胁孩子,如果你不学习,我就不爱你。记住不要说这些话了。这些话,孩子会觉得你不是真的爱他,你爱他是有条件的。
也有人会问,那如何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就是让孩子觉得他有用,他在家里对我们是有贡献的。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他参与到家里的大小事务中,让他有参与感。比如,做家务,告诉他做家务能帮助家里其他人减轻负担,能让人感受到快乐,真能让他体会到价值感。
最后说说成长型心态,成长型心态,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打人也需要。我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需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他的事,如果他意识不到,我们就等待。在过程,我们最能做的是自己成长,对自己使劲用力,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用成长性的思维来帮助孩子构建。比如孩子问你一个事,你不懂,但是你不要回答不懂,这种是固定思维。你可以说,我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答案吧,这种就是成长性思维。成长型思维最关键是学会在错误中学习。所以对待错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成长性思维,让他知道犯了错没关系,主要是看看怎么在错误中学习,让自己进步。
有了复杂系统思维后,我感到轻松了许多。
只需要把精力放在自我成长和培养孩子三大支柱。
这个过程不容易,但是,做到了,未来就会轻松。
我两个宝宝,洗澡的时候,特别喜欢用花洒来淋水,还喜欢把花洒当作灭火器,每次洗澡,都很开心玩他们的灭火游戏,他们还喜欢把浴室的凹槽当作河流,把他们的玩具当作小船,就用花洒喷水在玩具上,推动玩具游动。他们玩得不乐意乎,如果事没商量好时间,他们能玩上半个钟。
这时候家里老人家可就不愿意了,他们会觉得这样是浪费水。我理解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资源匮乏,用资源的时候很多时候从浪不浪费这个角度,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忧虑。
所以,面对不同的意见,我也会去思考,这个意见是不是就是对的,还是有缺憾的。我会用爱,价值,成长型心态来参考。我的孩子在玩水的过程,感受到妈妈是爱他的,因为我让他们自由地玩,他们是能体会到沉浸的乐趣。他们还用花洒喷我们家的浴室的玻璃门,他们觉得是在清洁玻璃门,像在做一项家务,相当于为家出一分力,在我看来这是价值。还有就是整个过程,他们都是快乐的,我也因衙门的快乐而快乐,这份快乐,是不需要额外的金钱,而是他们发现的玩法。
所以,我会坚持这样的标准,我觉得这样孩子是被爱的环境下成长的,而不是忧虑的环境。
当然了,也可以照顾一下老人的心情,可以折中一下,和孩子约定时间玩,玩十来分钟,到了约定时间,他们也能很愉快结束这个游戏。这样的做法,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
当我们面对很多不一样的做法时,不妨停下来,想一下,我们希望达到什么的目标,哪个做法能帮助我们实现,通过实验来验证。不行,再换方法。试一试吧,没什么比亲自试更有体会了。试过了才知道哪里好哪里不好……
正如邓小平爷爷说,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我们的孩子如森林般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