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跟人讲述一个观点的时候,觉得讲了好多却怎么都没说到点上,有时候讲着讲着就离题了。其实这是思考深度不够的的表现。
甚至孔子都曰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那如果锻炼思考力呢?任何技能都可以用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的。
狩野未希在大学教授思考力将近20年,他认为懂点思考力,可以成为职场有利的竞争武器。他写了本《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主要从批评性思考、深度思考和同行评审三个方面来讲述如何锻炼思考力。
批评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不是去批评,而是做一件事之前可以进行自己的谨慎评判。
别人做了一件事,得到升职的机会,或者取得了不错的盈利。就盲目的也去做同一件事,就是没有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们要想到以下两点:
1 别人的信息正确吗?他升职可能是因为个人能力,并不全是因为做过这件事。
2 别人的信息可以参考吗。每个人的个人情况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不顾个体的差异,就去追随他人的脚步。记得听罗振宇去年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中也提到这个情况,还举例了王健林说要先定一个亿的小目标,跟你有啥关系啊。
像我同学前两年去读了在职研究生,我也很羡慕,可是仔细分析后,发现我们专业不同,她毕业后对她的职业生涯会有很大的帮助,而我的职业方向不同。还有,我周末也有事,不能保证每周末都能跑去上课。所以我就没有读。
提升批评性思考的能力,就像《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到的,可以进行明确特定的目标的练习。
在做一个决策时,可以自问自答的方式。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穿这件衬衫呢,因为只有这件衬衫熨好了啊。
在做一个选择时,也可以进行自问自答。我为什么骑摩拜单车而不是小黄车呢,因为摩拜单车前面有小篮子啊,回来买的东西刚好可以放进去。
深度思考。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们有时候看一篇文章,只看前一小部分,觉得这个道理我知道,就懒得再认真继续读了,自以为懂。我觉得我有时候就会这样,觉得作者也不过就是在讲这个观点吗,我在其他文章中看到过,就不细看了。其实你想,作者既然会用一本书去讲解一个道理,用那么多文字,那么多篇幅,那么多举例去介绍,又怎么会是让你简单几句话就给打发呢。
还有一种是不懂装懂。这个我不会的,太诚实了,通常都只是有一说一,谎话都不会说的。
深度思考能力,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锻炼:
1 分类划线。在读文章、报告或专业书籍时,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标注,完全理解的观点用绿色标注,理解的不是很透彻的,可以用黄色笔标注,不懂的部分可以用红色笔标注。读完后,黄色和红色的部分是需要再读一遍。
2 列出重点。可以将重要的观点都列出来,左边是完全理解的,右边部分是不懂的。然后查阅专业知识,专攻右侧的不懂的部分。
3 以教带学。如果你能将一个很难理解的观点,能用很简单的语言讲给一个5岁的小朋友听懂的话,那你也就能很好的掌握了。就像樊登老师说,给听众朋友们讲了这么多本书,最终受益最大的人应该是他自己。因为他需要自己先看这本书,自己理解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再给读者讲书。这已经是学习金字塔中主动学习的最高的一个阶段,吸收知识率可达到90%。
我们之前讲过,与他人交流要以诚相待,那对自己更是要坦诚,否则就只能一直在肤浅的边缘徘徊了。
同行评审。
TED就有一个策划团队,就是专门进行同行评审的。演讲者登台前,会先讲给他们听,他们会给出很多意见:有时候觉得某处的介绍太罗嗦,删掉大多数的词;有时候会觉得讲的不够突出重点;有时候听完都感觉演讲者一直在讲某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不讲具体的结论,那可能都没机会登上TED讲台了。
毕竟是很直接的给对方题意见,还是有以下几方面注意的地方:
1 用对方听的懂的语言。不要用太专业术语,用对方都能听懂的最简单的语言。
2 反复强调重要的地方。对于你觉得重要的地方,可以进行反复提醒。
3 不要用武断的语气。提意见本来就很让对方的心里不是那么舒服的事,尽量用婉转的语气。
4 如果反对,可以提出替换解决方案。有反对的意见,可以想好替换的方案,可以说我们用另一种方案是否会更好。
5 反对不要上升到人格,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只讨论专业、业务,不要提到人格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