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此时北宋已经灭亡,李清照在浙江金华避难,丈夫赵明诚也病故多年。国难家难一起压到了李清照的头上,又逢暮春时节,百花凋落,思故国、念亡夫、伤暮春种种情绪叠加到一起,催发产生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吹落百花的风已经停了,只有尘土沾染了一点花香;天气已完,还是懒懒的不愿梳头。这是暮春时节,花儿已经凋谢,只有一点花香昭示着春天还没有完全过去。
“花已尽”,美丽的花朵落尽了。暮春一直是诗人们感伤的季节,花儿凋谢象征着青春的凋零,敏感的诗人们总是在这时候为花儿和青春感到哀伤。在这种情境下,李清照的心情是低落消沉的,自然要“倦梳头”,懒懒地,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人却不是从前的人了,想要说一说吧,话还没有出口眼泪先淌了下来。
这一句广为流传,就算是不知道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也知道这句词,最起码也知道“物是人非”这个成语。和这句词意义相同的诗句还有很多: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今年圆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
……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华丽的词汇,也没有高深的哲理,几个简单的词语组成一两个平实的句子,却能影响感染千百年来无数的人,这就是伟大的文学。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舴艋舟:zé měng,两头尖尖的小船。听说双溪还没有好的春色,我打算划着小船去看一看。
虽然李清照经历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的灾难,虽然她正在承受着常人想象不到的巨大痛苦,但是她还是坚强的,她懂得自我调节,知道不能被哀伤痛苦淹没吞噬,她尝试着摆脱现在心理上的困境。听说双溪还有春色,去看看吧,只是她还是有些担心双溪的春色未必能化解她的忧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忧愁本来是一种心理情绪,它没有体积也没有重量,无法观测计量。然而,才华如李清照却用夸张的比喻把她的忧愁量化了。
那么李清照到底有多少忧愁呢?大概和一艘舴艋舟的载重量差不多。如果远远大于这个量,那么就不是“只恐”而是“一定”了;如果远远小于这个量,那么就不会有“载不动,许多愁”的担心了。
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手法,李清照把缥缈的心理情绪形象的量化了,使忧愁不在无可捉摸,让我们清晰的感觉到了她的忧愁。这种手法运用的好会产生很多“金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