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好好过滤和甄别信息,没有收藏和整理的方法,会在信息洪流里越来越焦虑。
关注了许多的微信订阅公众号,这是我了解社会发展的窗口,是跟进时事的渠道,是碎片化阅读的空间,也是学习的手段。
虽然许多公众号的文章不乏精品之作,但是鱼龙混杂的信息仍需要甄别能力做出取舍。我有一个习惯,读到好文章,或者有用的文章,总会习惯点击一键收藏,想着以后有时间再阅读,或者有用的时候有迹可查。然而真相是,拉到收藏夹以后,被阅读的机会太渺茫了。但是收藏这个功能如此简单便捷,有时候我并不经过大脑,只是下意识地就收藏了一篇文章。
“极简主义”实践的第三天,我打算用一整天来重新整理微信收藏,对信息重新筛选和管理。没想到微信收藏里竟然有1000+条收藏。以前的我为了避免重新管理的痛苦,对此视而不见,只是不停地往里面添加新内容。今天做出决定后,心情竟轻松不少。毕竟,重新审视收藏的内容,对它们作出取舍,真正把有用的信息转变为有效输入,把碎片化的信息系统化,也是对自己智识的一种尊重。
删除的收藏
已经被发布者删除的内容,一键删除。
以前有用,但现在不再有用的内容,识别后删除。通常在集中学习某一类知识时,会收藏相关的文章,比如学习护肤和化妆,现在知识结构已经升级,我已经通过实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方法,于是那些基础的知识就不再有用了。
一些心情类文字,出于当时的心境颇有感触而收藏的文章,现在已经时过境迁,不再具备阅读价值,浏览后删除。
那些收藏着以备将来之需的文章,我很少再因为需要而回来寻找。如果现在这个节点不需要,删除。如果将来有需要的话,随时在网上进行搜索,可以找到相关信息。
保留的收藏
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类和整理。比如书单类,把它们加入到自己的待读书单后,删除;比如关于时间管理的方法,将几篇文章整理成一篇对自己有用的文字,记录到Evernote里,删除,这样就把碎片化知识整理成自己的系统化知识。
把微信搜藏整理一遍之后,发现自己这两年的甄别功力进步不少, 立刻删除的文章都集中在1-2年前。最近半年收藏的行为减少了,说明自己的认知能力提高,不需要收藏太多信息。2014年收藏了许多关于新创公司的文章,现在连网页都找不到了,创业浪潮凶狠的很。
整理完后,以后知道如何汲取有效信息。最好在信息的源头就处理掉:浏览-阅读-笔记-总结。采取阅后即焚的模式。没有什么信息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的时候,去找书来集中阅读学习就好。
学习靠着碎片化是浪费时间。我收集了两年的信息,真正有用的还不及静下心来精读两本书的多。
“极简主义”信息处理法则,将信息在源头甄别消化,不要消耗将来的脑力资源。训练自己收纳管理,通过笔迹和写作等输出手段,将信息变为有用的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