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翻到一篇研报,意图探讨1970s美国“滞胀”循环,觉得他总结的当时滞涨成因还是很有道理的,就想结合国内当前一些情况来随便聊聊,意在抛砖引玉,引发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
先看他们的总结:美国在1970s共历经了三次滞胀,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在这期间尼克松政府、福特和卡特政府都曾用价格管制、货币紧缩等手段打压通胀,但最终都失败了。从学术讨论上看,当时美国之所以走不出“滞胀”的循环,原因主要有三点:(1)过剩货币量是导致滞胀的主要原因;(2)价格管制使得价格信号不能正确地反映市场供求,从而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造成供给面的效率损失,进而削弱供给面的活力;(3)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胀预期上升先于供给冲击,使得高通胀不可避免,食品与能源价格冲击只是在其中扮演了并不重要的角色。。
再结合这几个成因来看看当前状况:国内通过降低房贷利率、放宽公积金使用、免税、购房补贴等一系列甚至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房地产支持政策,一方面意欲化解房企困境,解决“烂尾楼”难题,另一方面,就是要大量吸纳货币。以当前国内平均房价看,房子对货币的吸纳量远非汽车、家电之类所能比拟,客观地说,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所以,只要房地产这个“池子”能够有效畅通吸纳管道,形成足够的吸力,过剩货币量这个因素还真就能被化解掉,因为这个池子够大。于是,真正的问题来了:在当前价格水平下,需求有多大,除了丈母娘的刚需和一部分改善型需求,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投机性资金作为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大力量,它们是否愿意高位入局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个策略可能就无法化解掉不断增发的大量过剩货币,使得滞涨有了坚实的货币基础。
其实这里就已经涉及到了第二个主要原因,国内房产价格管制的意图,既不想让房价快速泡沫化,又不想让其出现下跌。这不由让人想起当年的一些庄股高位横盘的样子。市场供求被过度的价格管制大幅度扭曲,破坏的又岂止是供给面?需求面按照市场规律本可实现低价位接盘,但被人为地干预掉了,回过头来,一平给你优惠一二百块钱,再问你买不买。到了这种时候,供给面和需求面都是难以预期的。人为因素过多,市场失灵就在所难免了。
至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本来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通过非市场的手段压制住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再通过不断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本意自然是好的,但在客观上积累了通胀上行的动能,就好比不停地向一只气球内充水而又希望薄薄的球皮能够hold住巨大的压力而不会爆破一样。如此情形,再加上老美不断大幅加息,从汇率上给我们造成巨大压力,对通胀形成了另一个助力,想让人不产生通胀预期是极为困难的。而俄乌冲突对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冲击还看不到迅速结束的迹象,对通胀而言还在保持着一定的压力。
综合来看,实事求是地讲,未来一段时间,通胀风险还是不小的。至于如何化解这种风险,不仅仅是在考验决策者的智慧,也是值得相关领域研究者深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