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这个名字在中国应该并不陌生,而在哲学、社会学、法学乃至教育学等学科中,他简直是大神级的存在。浪漫主义先驱,自由的奠基人,文笔优美,思想广博,颇有情趣。这样的人放在现在,分分钟钟有一堆文青女要给他生猴子。
事实上,卢梭确实也以自己的文采和思想在巴黎广受青睐,很快进入上流社会,甚至当时的国王夫妇都想接见他。他和当时的大思想家几乎都认识,而没有例外的,他和这些大思想家大多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而理由主要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而其中比较著名的大概是伏尔泰,毫不夸张的卢梭一生黑。
卢梭少年悲苦,青年以自己的才情成为巴黎名人,挤入巴黎上层社会,走向人生巅峰,虽没有迎娶白富美,但是拜倒在他大裤腿下的贵妇到真的不少。可想而知,巴黎的这段时日,既有不适,也有欢愉,既谦顺,也有不少自负。正如他在《漫步遐想录》中所说,“幸福是一种上天似乎并没为世人安排的永久的状态。在人世间,一切都在不停地流动,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具有不变的形式“。卢梭在巴黎的好日子也终于在1762年到头了。
因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等书,当局查禁他的书并追捕他,与此同时,,教会也竞相焚毁卢梭的作品,而天主教和伏尔泰一样,长期将卢梭作为污蔑咒骂的对象,而其之前认识的大批知识分子也因和他关系的闹僵而不时对他讽刺几句。可以想象卢梭当时的处境以及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被迫离开巴黎之后,卢梭真正在乎的是别人对他名誉的污蔑以及对其品格的攻击,他甚至写下《忏悔录》以及《对话录——卢梭论让·雅克》来为自己辩解,他一度为此精神错乱。尤其是百科全书派的一些哲学家,在卢梭的心目中,他们才是主要的敌人。而对其人格、思想的攻击也确实多来自这些人,名誉受损,卢梭并没有能力去焚毁这些谣言,在他生命最后的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觉得自己是整个世界的弃儿。
《漫步遐想录》中,一言以蔽之,就是他终于感到他的”一切努力全都归于无效,突然自苦而一无所得,于是决心采取唯一可取的办法,那就是一切听天由命,不再跟这必然对抗”,从而得到了内心的安宁。这种无可奈何,这种悲壮,这种悲凉又怎是我们这些后人能体验的。虽说卢梭死后,又备受推崇,今天在多个学科都是大神级的存在,可他最后的近二十年只能说是一个悲剧。
《漫步遐想录》中的卢梭,无可奈何,只能一切置之不理,寻找内心的安宁,他宣称在漫步遐想中,他得到了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