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那么同样的,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可是,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作为自己的专业阅读书籍,这往往使人为了急于求成而陷入选择误区。
在这一章中,首先作者列出一份书单,经过作者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份图书以“流行、励志”为主,其中的教育案例已经违背了教育的出发点。《班主任兵法》这本书也端端正正地摆在班级的图书角,每当面对学生束手无策时总想从中学来几招去应对,这本书是一位和我一样拥有共同目的的班主任老师推荐给我的。之前的阅读还都在诚心信奉,可是,在《教师阅读地图》里遇见后也总有种背道而驰的感觉。我以自己的实例证实了我们确确实实容易陷入阅读的误区,而难以明确真正的的阅读方向。
文中有一句话着实使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打算将学生引向何方?”教育的成功不会是刹那间的逆转,应该是隐藏的岁月之中的。而我们作为学生的引领者,作为教育的领路人究竟该如何避免步入专业阅读的误区,在选择专业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开始第一章的研读。
(1)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
(2)真正的赏识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对孩子未来成就的坚信,无论孩子犯多少错误,要经历多少反复,这种信任始终不变,唯有如此,赏识才能够发挥作用。
(3)教育的秘密不在逆转的那一刹那,而是隐藏在岁月之中。
(4)真正的激励应该来自真实的成就感,来自将教室里的事情做到尽可能卓越之后所获得的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
(5)一个学科教师的成功,来自让自己的学科在教室里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一个班主任的成功,来自建成真正优秀甚至卓越的班级。
(6)儿童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控制,但更主要的是内在发展,教师需要培养儿童的,是“不受奖励和惩罚的影响,通过考虑相关因素,自己做出是非判断的能力”。
(7)倾听儿童,倾听问题,帮助儿童积极地理解规则,并使教育尽可能地面对产生纪律问题的原因而非结果,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
(8)大学的学习更强调系统性,因为要对本专业有一个基本的理解。而工作以后的专业学习不强调系统性,而是强调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的学习。
(9)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这样描述师生关系: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的、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理解“我们打算将学生引向何方?”
书籍是解决一些教育教学问题的救命稻草,但还要合理地去选择,盲目的去跟随,只能使自己的管理能力停滞不前,没有提升的空间。是啊,教师的个性千差万别,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多种多样,而个人经验又难以移植,需要提取的是经验背后的原理。我们究竟是要解决目前的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真正所在?课堂管理、班级管理并不是靠每天学到的“招数”的累加而形成的,而是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去考虑应该如何着手去学习。我们最终需要培养的是每个孩子的自律性,而这种自律性是一种永久性的状态。一股清泉也许只能满足暂时的饥渴,还需要在静静的岁月里觅到源头,品尝真正的甘露。“我们打算将学生引向何方?”是否自己心中根本未曾想过?每当面对棘手的教育问题时,自己就像一个一败涂地的归者,站在原地,狼狈不堪,束手无策。在作者的解读和引领下走出专业阅读的误区,在打算将学生引向何方以前我该打算将自己引向何方?思考与前行。
理解“信任”
我努力回忆我对孩子们是否信任,其实孩子们与你对视的眼光里就有这个答案。有的孩子轻松自如地与我交谈,不拘束,不紧张,他们往往都是乖巧的孩子,他们越是乖巧,我就越是给予信任,久而久之,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和谐,他们的表现越来越自信。而与之相反的是班级里的后进生,我从心底里就不想信任他们,我们的关系也愈演愈烈,直至把我们之间基本的信任全部掩埋后变成我一人的歇斯底里和无可奈何。回想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里发生的一些令我震撼、催我清醒的一个个案例,我感到很失职,很沮丧。一个教育者真不该无知的把一切过错推给每天围在你身边的小孩子们,他们的每一个或者对、或者错的行为,都与我教育他们的出发点密切相关。我容易相信一个乖巧的孩子,可是为什么偏偏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去接纳一个后进生?你看,我就像一个施了魔法的关卡,时刻截在孩子的路上,想想多可怕!目前,我能理解的信任也只能是这个层面,但这个层面的意义已经令我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