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我再次翻出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如果不是友人借给我会员账号看了《摆渡人》,我也不会写下这些文字的契机。
写作无关风月,若还能触及你某根神经,只说明一点,你还没有完全麻木。
《摆渡人》保留了王家卫一贯的风格,画面的定格、慢速,色彩的精心搭配、渲染,带点戏谑和无厘头,当然也顺应潮流加上了飙车戏,刺激一下观者的肾上腺素。对于喜欢剧情紧凑,富有节奏感的观影者来说,这部电影不会是首选。或许这也是《摆渡人》不如他之前电影那么成功的原因,为了符合观众口味加入的元素,并没有让太多观众买账,反而让我看出一份商业和娱乐的浮夸气息。这里不展开讲《摆渡人》了,这部让我笑中带泪的影片还是有许多值得细细琢磨的地方,以后有机会另作篇幅。
不论是《旺角卡门》《阿飞正传》还是《春光乍泄》《重庆森林》或者《一代宗师》《花样年华》,让王家卫被贴上了“文艺”的标签。但是仅仅将其电影定格在“文艺”“小资”这些字眼上,又太辜负导演深沉的情感了。我们喜欢用一个特别大的名词或者形容词去评价,听者易接受,说者易表达,殊不知我们已不具备古人之凝练,却多了几分浮躁与浮夸。
这与写论文做学术一个道理,用理论去套的论文终究是一张白纸。
我喜欢王家卫,正如我喜欢伍迪艾伦。
王家卫戴着墨镜,伍迪艾伦戴着眼镜。
他们在选用演员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因此在他们电影中总能看到那几个熟悉的面孔。
张国荣、林青霞、梁朝伟、张曼玉、莫文蔚、王菲等等,他们似乎构成了王家卫电影的全部记忆。
梁朝伟和张曼玉的相遇,则塑就了《花样年华》最曼妙而沉重的灵魂。
摇曳的旗袍,旋转的探戈圆舞曲。
一颗颗盘扣,一缕缕灯下暗影。
最后不过,曲终人散。
故事的开始。谁也没想到那么巧,是啊,好巧。
碰巧,我们成了邻居,在同一天搬家。
碰巧,我太太有一个和你先生送你的一样的手包,你先生有一条和我太太送我的一样的领带。
碰巧,我们常去同一家面馆,走同一条小巷。
碰巧,我们都喜欢武侠小说。
碰巧,我们都喜欢看电影。
碰巧,我煮了你喜欢的芝麻糊。
碰巧,大雨。
碰巧,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
或许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真正碰巧的不是那些,而是——初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他们是怎么开始的呢?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和他们不一样,可是,原来都是一样的。
如果是你丈夫,他会怎么说?
如果是你太太,她会怎么做?
十年前,我没有看懂。
看不懂爱,看不懂无奈。
影片中基本全是用慢镜头,徐徐拉远,缓缓推进,似乎怕惊了鸟儿,碎了一池春水。
唯有一个镜头用了加速。梁朝伟第一次打电话约张曼玉出来,在餐馆,张曼玉说,其实他丈夫有一条和梁一模一样的领带,梁说,她妻子有一个和张一模一样的手包。张问,你想说什么。这时,镜头猛然推到梁朝伟后面,又再次慢慢往前推,梁朝伟深深吸了一口烟。这个猛然的推进,是梁内心的写照,更让观众真正揪心一把。王家卫真的很会玩儿,玩儿的高明。
其实影片中每一帧都美到极致,每句台词都经过精心雕琢,每处配乐都将氛围渲染的很妙,所以有人看上十遍、二十遍也不会觉得腻。
我喜欢王家卫,正如我喜欢伍迪艾伦。
一个戴着墨镜描绘色彩,一个戴着眼镜虚化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