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下》,我读它,不是源于书荒时B站UP主的推荐,也不是追捧于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盛名,而是因为被封面一句话所吸引——“时代的巨轮呼啸飞驰,怎样的人生才算精彩?谁也没有答案,只知道我们要加速奔跑。”
《轮下》小说梗概: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这部小说取材于黑塞在毛尔布仑修道院的不愉快经历,因此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从小说梗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本小说是对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德国旧教育制度的血泪控诉,也体现了对当时整个社会的质疑和反思。
主人公汉斯•吉本拉特,他本来行走在快乐的轨道上,他最爱的活动是钓鱼,他最好的伙伴是奥古斯特,他最爱的动物是兔子,他本来也曾拥有一个美好、自由、有点狂野的小男孩所能拥有的快乐时光。可是被视为神童的他,却只能在家人老师的满怀期待之下用功学习,可笑的是,“他一定要争当第一,为什么这样他自己也不清楚”。多么讽刺啊,旧教育制度只知道让孩子们学习,却根本不在乎孩子们是否喜欢学习。
汉斯明显是不喜欢这样的学习的,“他曾在这里与疲劳、困倦和头痛作斗争,坚忍、倔强、充满雄心,在凯撒、色诺芬、形形色色的语法、词典和数学作业中度过漫漫长夜,经常处于绝望边缘。”哪怕他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神学院,进到城里,他的第一感觉都是“压抑”“望而生畏”“痛苦”“陌生和迷失”,在冥冥中似乎也注定了以后会发生的一切。
初读此书,我一度觉得无聊,觉得看起来甚是平淡,也看不到书名与内容有什么关系。直到神学院的校长在勉励汉斯学习时说道:“这样很好,我的朋友,非常好,千万不能懈怠,否则你会被碾到轮下的。”是啊,教育、社会,以及无处不在的各种制度,哪一个不是无情而庞大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法躲避,我们只能加速奔跑,防止被压到车轮之下,可是我们却忘了,我们的人生,明明是可以走着的呀。
在本书中,就有这样一个走着的人——赫尔曼•海尔纳。他不同于神学院拼命学习的学生,他热爱自由,蔑视功名,厌恶学校,是一个勇敢对当时的教育制度反叛的人,哪怕被学校开除,他也毫不在乎。“他在走向孤独的过程中找到一种殉道者的享受,无需他人理解。”而本书的作者是赫尔曼·黑塞,我想,同样是赫尔曼,因此海尔纳的身上一定寄予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更让我们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深深吸引了汉斯,让他们成为至交好友。我相信,汉斯本身也不是学习机器,他是受不了这种教育制度的,可是他内心是缺乏勇气的人,海尔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一种解放自我,追求自由的生活,因此,哪怕有犹豫最后他还是加入了海尔纳的阵营。剩下的学生中,我想又可以分为厌恶教育制度却最终不敢反抗的人,以及完全欣然接受这万恶的旧教育制度的人。所以,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压在这巨轮之下,也有很多人是根本没有挣扎的力量与勇气。
这部作品的另一个主题——友谊,我想这是这本小说唯一也是最感人的地方。汉斯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是朋友影响了他的学习,但他不认为这有什么大碍,反而把友情视作珍宝,认为他抵消了他所有的损失——这是一种更温暖、更高层次的生活,从前那种只为尽义务的理性生活与之无法相比。”“他对成绩越是不满意,就越坚定地向海尔纳靠拢,离同学们就越远。他不再是模范生和尖子生,无法再俯视他人,自大的外衣已经不适合他了。”多么感人,多么温暖。
可悲的是,面对跟海尔纳这个离经叛道的孩子越走越近的汉斯,老师、同学、父亲,都不理解,都感到愤怒,甚至想加以纠正。“所有将引导青年视为己任的人,从校长到父亲吉本拉特,到老师与助教,都把汉斯看作他们愿望达成的障碍,看作一股顽固不化、懒散迟钝的力量,需要强制将他带入正轨。也许除了那位抱有同情心的助教,没人能在男孩脸上无奈的笑容里看到一个正在沉沦的灵魂的痛若,看到男孩在淹没前恐惧而绝望地向四周张望。没有人哪怕有一瞬间想到,是学校、父亲和几个教师的极度虚荣,让天性脆弱的孩子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没有人关心汉斯,甚至是他们,一步步导致了汉斯的死亡。
不仅仅是学校,当汉斯离开学校,去做一个学徒工时,他所面临的,是同样无情而庞大的社会的车轮。就连汉斯也有时想到“他感到很难过,曾经付出的辛苦、勤奋和汗水,被牺牲的众多乐趣,当年的骄傲与雄心、希望与梦想,都是悯然,难道这一切只是为了现在,为了晚于所有同字,被大家耻笑着,去车间当个最小的学徒?!”是的,我想,错的不是汉斯,是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和价值观。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句子,我认为是最能代表本书的主旨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的——“往往是那些被教书匠痛恨、经常被惩罚、被赶走或逃离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丰富我们民族宝藏的人物。而又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在无言的反抗中备受煎熬,最终陨落。”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有人说这是一部浓重悲观主义色彩的小说,尽管我不完全这么认为,可是最后,在汉斯的葬礼上,当校长说出“是啊,教授先生,他本来能出人头地的。可是优秀的人往往时运不济,这真是人间悲剧啊!”我的心情仍忍不住沉重起来。男孩的死丝毫没有带给他们冲击,反而只是得到了他们对错失了一个好学生的感慨。如此凉薄,怎能不让人心寒?
说到汉斯的父亲约瑟夫,他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一个迂腐的旧家长,一个心智久以布满尘埃的人,他内心深处怀疑所有超常的能力与人格,出于妒忌的本能对任何超凡脱俗、更自由更高贵的精神力量抱有敌意。所以我想,汉斯的悲剧从一出生或许就已经注定了,他也曾相信会有奇迹,可是在奇迹到来之前,他已经疲惫不堪了。
最后,汉斯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早已陌生的世界,失意与无望终再与他无关了。“男孩躺在干净的床上,额头依然显得优雅。 面颊苍白并显出聪慧、仿佛命运多舛对他是种特殊的际遇,是他与生俱未的特殊权利。”当老师看到这一幕时,我想在这一刻,他们也会相信青春与生命的价值,以及它的无可挽回,可是没有机会了,因为他们平日里已经毫不顾忌地践踏了这一切。
这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至少,看清巨轮,再决定我们是不是需要加速奔跑。
小说精彩句段请点击→《轮下》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