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木鱼 一个深沉的思考者,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透过文字将我的思考与你们共享。
公众号:小木鱼拆书稿(ID:xiaomuyuq9)
你知道思维是有等级的吗?你曾经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句话或一本书,过了很久偶然再拾起,却有了和之前不同的感受。
我深陷烦恼的时候总喜欢去找老师聊聊天,老师总是能一句话点醒我。有时甚至不用说什么,就是和老师静静的呆一会也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老师之于我,就像是广阔的大海,望不到头,却容纳百川。
我很少发自内心的去敬爱什么人,我看人喜欢去看他的内在,去看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不在意他的身份,他的年纪,他的美丑。
对于这位老师,我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但我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是个完美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小小的瑕疵无损他的伟大,反而为他增添些许生气。
最近的我又陷入了烦恼,可是我却看不清烦恼是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偶然间翻书的时候,从我的书里掉下一页纸,我拿起这张纸看了看,发现这张纸上记录了我曾经听老师讲课的笔记。
这节课老师讲的重点是:思维的等级。
我有一个同学小A,每次上课的时候他都早早的来到课堂上,别人玩耍的时候他还在努力的学习,看到他那么努力我们都觉得他期末考试应该能考个好成绩,可是考试成绩出来后,他的成绩反而在中下游。
我还有一个同学小C,上课时他有时听,有时玩,有时睡觉,可是当我们有一些上课听不懂给的问题去问他的时候,他却能讲的很清楚。平时大部分的时间,他就宅在宿舍追剧打游戏,也就考前认真学上几天,但也没有早出晚归,算不上很努力,可是考试成绩出来后,他却总能名列前茅。
我们会称前一种人为学酥,看起来很努力上进但一碰就碎成渣;称后一种人为学神,随随便便努力一下就让人难以望其项背。我们会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聪明程度是不一样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呢?
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思维等级是不同的,同样的知识,在小A看来每一个知识点都很重要,所以每个知识点他都努力的去学习以求掌握他;对小C来说,这些知识点却有着不同的比重,他能很快的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分出轻重缓急。
我记得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故事,有个姑娘说她特别喜欢他男朋友的一点是,她男朋友对待任何事都很认真,打游戏很认真,学习很认真,和人相处很认真,洗衣服很认真,虽然这些事他都做的很一般。
有一个网友在这个故事下面回答说,他是个生活很随意的人,也就学习的时候认真一下。他也曾经觉得那些干什么事都很认真的人让人敬佩,他甚至试着向他们学习,学着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
他以前喜欢一边吃饭一边追剧,后来改成了吃饭时认真吃饭,看剧时认真看剧。他在游戏上是个菜鸡,那是因为他打游戏不用心,后来他开始认真打游戏,游戏水平也有了些上升。
但是他发现,当他认真对待了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之后,当他想要认真学习的时候,学习效率大不如前。而且他觉得生活非常痛苦,以前让他觉得愉快轻松的事情也变成了一种负担。
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能集中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如果把注意力平均的分布在每件事情上,那么哪每件事都会做不好,而且还会生活的很累。因此他又变回了以前的生活,不再追求事事认真。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抓住事情的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是能更高效的做好一件事情的关键。
不过时代的快速发展,让我们陷入了对知识的焦虑,我们努力的抓住一切好的知识,努力认真的对待所有的知识,结果却发现付出那么多努力,学了那么多东西,可是还是什么都不会。
我们就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是自己太笨,于是更加的焦虑,陷入疯狂学习但提升缓慢的怪圈。
现在的一本书里能有20%的精髓,这本书就非常了不起了。大部分的书里,大部分的都是废话。
我们要学会寻找精髓,抓住本质的能力,对于重点的问题,值得看的东西要反复的琢磨;没有价值的就少想,否则就是徒增烦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维的等级,而学习就是一个锻炼思维的过程。
如果一味的追求新鲜,追求数量,永远在同一个层面做无用功,不利于思维的成长。
有时候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我们需要追求数量,是为了尽快的熟悉这个领域,量变产生质变,尽快的找到重点。
可是如果达不到质变就去学习其他领域,或者达到质变之后,仍然追求同一个领域的数量,这种行为,除了能有自我安慰的效果之外,还会浪费宝贵的时间,阻碍真正的成长。
思维层次越高,便能越快抓住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只需要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轻松效果又明显,这样生活也会轻松愉快。
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最难的便是提升思维层次,不过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锻炼往重点思考和往本质思考的能力,思维等级便会慢慢成长的,我们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