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宝妈莹聊天。我夸她:“难为你一个人怀着二胎,带着大宝,自己还收拾得很精致。”
她笑说,我没办法,没人帮忙。我又问,那你会发脾气打娃吗?
这回,她苦笑着说,会啊,有时情绪崩溃,打骂了又后悔。一句话戳中我的心肠。
早几个月,我也时时犯这错误,但换来的是孩子更激烈的反应和恶性循环。痛定思痛,我已及时修正亦戒掉陋习。
我很庆幸,大部分妈妈都不赞成打骂孩子的。可莹说,她老公就不是这样。
有一次,就为大宝上学前没找到书包,莹老公大发雷霆,对着大宝骂不绝口,还动手打人,孩子当场就吓哭了。
事后,莹主动找老公沟通,他还振振有词:“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就这么长大的,不也挺好?”莹一时气结。
我惊诧,没想到这样野蛮粗暴的育儿方法还有市场。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家庭的希望。父母愿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愿为孩子修行,成长为更好的父母。
尹建莉说:不管孩子多大,在任何时候,因为任何原因,都不打骂孩子。
因为凡通过打骂能解决问题,通过态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完成。此言得之。
何况,经常挨打的孩子,他感受到的是屈辱,体会的是自卑,学到的是粗暴,激起的是逆反。
有位读者曾留言说:我自幼丧母,上有父兄。小时候靠奶奶照料,举步维艰。
虽然困窘,偶尔遭奶奶斥责,可也不是不快乐。唯有一次,远嫁的姑姑回来住我家。她向来刁蛮,夫家也不太待见。
那天明明我烧了热水洗头,她非要先洗。我不服气,往她的搪瓷盆里大倒冷水。
冷水倒多了,她没法洗,就破口大骂。她骂我是克星,说我克死了娘。
屈辱和愤怒填满我的胸腔,我怼了回去:“你滚,我不要你住我家,滚你自己家去。”
奶奶一看闹大了,也过来帮腔骂我,我爹不知所措不吭声。
抢了我的水,还骂我灾星。我两岁就没了娘,你还来欺负我。要不是娘因药物过敏去世,你敢这么骂我?我念及此哭了,歇斯底里地喊:“我不要你们管,都滚到一边去。”
我性格虽然泼辣,但碍于她是长辈,从来都礼让。只有那一次,我起码有一个月连奶奶都不搭理了。
这件事不大,可留下的心理创痕挺深。她说,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以后有了孩子绝不打骂。
亦舒说: 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大声呵斥是很差的家庭修养,又随处可见。尤其面对手无寸铁的孩子时,父母容易以大欺小,恃强凌弱,非打即骂。
这样裹挟着怨恨的暴力行为,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实动手打骂孩子,最要不得。因为自己出了口恶气,却让孩子受到多重伤害。
打骂孩子,一方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容易造成孩子自卑心理,让孩子在同龄人面前缺乏应有的自信,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还会造成亲子关系的淡漠,更不利于教育孩子。如果你是个孩子,你会诚服于打骂教育吗?有,也是屈服。
打骂孩子,更会导致孩子认知错误,以牙还牙,甚至去报复社会。最后,还在无形中教会孩子使用不文明的语言,以及不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退一万步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当你一巴掌打下去,当你狠狠责骂时,你的心不疼吗?
所以说打骂孩子百害而无一利, 只有无能和粗暴的家长才用这种方法对待孩子。
想起一个猎人和熊的故事。一日,一个猎人救了一头小熊,母熊为此十分感激,对他盛情招待
第二天,猎人走前说:“你的招待我很满意,可是你的臭味很难闻。”母熊听了虽不高兴,却说:“那么为表歉意,你就用斧子砍我的头吧”猎人照做了。
若干年后,他们又相遇了。猎人问及母熊的伤,母熊说:“我的伤早已痊愈,可那次对我心灵上的伤害却无法消除。”
猎人的救子大恩,都无法抵他消锋利语言割开的伤痕。
更何况母熊和猎人无血缘关系,而孩子是我们的血肉至亲,我们的暴力言行,孩子该如何消解?
请把你手中的鞭子丢掉吧!给孩子多点关爱,多点耐心。只有心中无棍棒,才能做到手中无棍棒。
棍棒底下出孝子如裹脚布,早就过时。因为棍棒底下,出逆子或傻子倒有可能。
请不要将教育寄希望于无辜的棍棒,要改变的从来都是有懒惰思想、不作为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