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部分思想教育片段)
小学阶段的学校生活对于文化课学习过程的记忆印象倒不是十分的深刻,主要对那段时间其它经历的过程有深刻的回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
那时,忆苦思甜和写批判文章、斗私批修是主要的思想教育内容。
有一个学期学校组织了忆苦思甜教育,目的就是要学生接受再教育,知道在万恶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一段时间,几乎每天下午都要组织班级开忆苦思甜会,每个同学都要上台回忆自己家庭在旧社会的苦难经历。忆苦思甜会开始时,班干部自己先在讲台上带头讲,然后再轮流地让同学们一个一个地上台讲。全班三四十个同学,一次讲不完,第二天继续讲,记得一个轮回要三四次才能完成。为了在班上发言,同学们都要向大人询问、了解情况,否则根本不知道自己家里在旧社会的情况,更不要说自己家人在旧社会被地主恶霸、城市地痞剥削、欺负的经历了。由于这个忆苦思甜会不是组织一次、一个轮回就结束的,组织一次后,休息几天,再组织一次。为了在课堂上不讲重复的内容(当时也不允许重复),要反复地问大人自己家的情况,基本上都是问过好几次的,有时回忆到伤心处大人还会流泪、哽咽,我们班就有好几个同学在课堂上讲着讲着就哽咽地讲不下去了的现场,可见其家里的大人在回忆时的痛苦状态。想在回想起来,当年的忆苦思甜会收获比较大,至少是同学们对两种社会有了对比,有了认识,更加珍惜当前的生活。
为了配合忆苦思甜教育,学校还组织同学们吃忆苦思甜饭。此时,学校会让老师通知学生明天上学时带上碗筷,说学校要组织吃忆苦思甜饭。同学都认真地坐在教室里,把搪瓷碗和小勺放在桌上,等着老师给碗里盛。我们学校吃的忆苦思甜饭是用豆渣做的(里面放了点盐),每位一勺。我们也不知道这豆渣是从哪里弄来的,有同学说是从学校对面的小饭店里弄滴,或者是从南院门豆浆房弄滴(学校对面的小饭店每天早点都买豆浆,而南院门的豆浆房主要是卖豆浆和豆腐脑,排队人多,都用锅端,买回家吃早点,中午卖大米酿皮)。通过与其它学校学生交流,发现我们的忆苦思甜饭还是不错的,能够吃到豆渣,其它学校的学生都不知道吃的是什么,难吃,难咽。起初吃忆苦思甜饭时,同学们都有一种新鲜感:不上课了,都坐在教室里吃饭,集体吃饭还是少有的。吃过两次后,都觉得不好吃,又不敢说出来,必须吃完,表情就比较严肃了。那一学期,学校组织全校的师生吃过两三次忆苦思甜饭。
现在想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还是有其积极意义地:了解过去,不能忘本!
当时,还有一项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写批判文章。每个同学都要写,大家认认真真地写好后再由班干部仔细地贴在班级墙上的“宣传栏”中,一期一期地更换。同时还要挑选出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或在班级宣读,或用粉笔抄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现在明白批判文章就是“命题作文”的一种形式(当时是不知道的),为了写好这类文章,要求要随时留意可以用得上的写作素材,多看报,多揣摩报纸上的文章是怎样写的,那时的报纸上这类文章很多,如“批……言论”、“很批……”、“看……嘴脸”、“不忘……,牢记……”、“分清……,警惕……”等等。遇到报纸上好的句子还要抄写下来,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平时要多做功课,做足功课。说句心里话,这类“命题作文”对我以后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从小学到中学对“作文”不再害怕和胆怯,要归功于“童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