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作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时年五十一岁的白居易自请外放杭州刺史。离京赴任途中行至长江畔,在九月初三这个微凉的秋夜,诗人以自然之眼捕捉天地间瞬息万变的光影,写就这幅水彩晕染的暮江图卷。
首句"一道残阳铺水中","铺"字堪称诗眼。相较于"照"的直白、"映"的拘谨,这个动词既精准再现了斜阳贴着江面平展漫溢的光影质感,又暗合诗人舒展从容的心境。
次句"半江瑟瑟半江红"以冷暖色调碰撞出视觉奇观,"瑟瑟"原指碧色宝石,在此化作波光粼粼的翡翠色江面,与熔金般的夕照构成莫奈油画般的印象派笔触。
后两句悄然完成时空转换,"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非悯惜之意,而是带着惊喜的赞叹。
当玉盘西坠、新月东升,天地间悬垂着"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绝妙对仗:露珠在草叶间凝成液态星辰,弦月如银弓斜挂天幕,微观与宏观的意象在清秋夜幕下达成诗意共振。
全诗打破传统律诗结构,前联聚焦黄昏的绚烂,后联定格月夜的清泠,形成蒙太奇式的时空拼贴。
白居易以科学家般的观察力捕捉光影变幻,用画家般的敏感度调配色彩层次,更以哲人般的通透将仕途得失消融于天地大美。
这种"即景会心"的创作方式,使其成为中唐山水诗向宋诗理趣过渡的重要坐标。
《唐宋诗醇》称此作"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盛赞"末二句工致天然,妙手偶得"。
在千年诗歌长河中,这首诗犹如一枚玲珑剔透的水晶,折射出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外的另一重审美向度——对自然本真之美的纯粹礼赞。
这种摒弃功利、回归本心的艺术追求,使其成为古典诗歌中最具现代审美特质的杰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