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也说努力要趁早
文/小远
张爱玲7岁开始写作,20出头就成为红极一时的民国女作家,她用自己的成绩告诉我们:出名要趁早。这句话也被后来无数的人奉为座右铭和人生圭臬。
如今在网络上经常看到一些年轻的作家动辄就很懊恼的说,我好失败,26岁了才出版了第一本书,销量还不是很好,我原本计划5、6年前就该出书…这哪里是懊恼和自责,分明是赤裸裸的炫耀好嘛?这也是我最初的看法,26岁都出书了也叫失败的话,按照他们逻辑,那么那些喜欢写作还没出过书的大龄文青们,是不是该找个地缝钻进去呢?
我曾对此表示非常不屑。因为我相信,不管是任何年纪的人,都有取得成就的机会和可能,何必非要那么在乎出名要趁早。
村上春树30岁才开始写作,最后不也成了一文坛名将;摩西奶奶76岁才开始作画,80岁举办个人画展,100岁还启蒙了日本大文豪渡边淳一,是不是很励志;更有甚者,美国有一个叫亨利的渔夫老爷爷,91岁才开始读书识字,98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作者,完成并出版了自己的自传。他的手稿题为“以渔夫之言”,也被好莱坞制片人相中。看吧,成功的人生定义并一定是年轻时候的功成名就,上了年纪的人也同样能够获得羡煞旁人的成就和荣耀。
然而,看别人成功总是很容易。好像成功不管你处在什么环境,不管是什么年纪,只要愿意,它都会找到你一样。但摩西奶奶和渔夫爷爷毕竟只是极其少数的案例,年轻人成功尚且不易,又何况是7、80的老人。
这两年我其实慢慢的也发现,那些总说着不着急,我就喜欢大器晚成的人,又何尝不是在给自己现在的偷懒和松懈找借口,有时间有条件的时候不去努力,干嘛非要等到以后?非要像我这样马上要奔三了才有所觉悟和行动吗?可我要告诉你,我好后悔没有早点开始努力,现在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首先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记忆力、理解力、领悟能力大不如以前。比如说记忆力,初高中时候背诵一篇古诗文或者英语单词,稍稍用点心好像也没那么难。如今再看看自己身边那些3、40岁的人,当然也包括现在的自己,有什么要记忆的东西,真是恨不得有记忆面包让我吃个饱。
再说领悟能力,我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女同学语文、政史地学得都特别好,回答问题也总是很全面很有见地,可她其实并没有特别努力,后来才知道,原来她从小就特别爱看书,阅读量比我们都大很多。那些她原来读过的书其实早就慢慢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她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在学习的速度和程度上,她自然是遥遥领先与其他人。就连那时候的我利用业余时间看过的各种书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我的语文作文和写日记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然而现在,看过的书,零零散散也有一些,但总是感觉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用起来也总是感觉是生搬硬套。
再有呢,就是年轻的时候没有工作的压力,没有生活的烦恼,可以全身心去努力。《最好的我们》作者八月长安,就是在上大学前期间写完了备受好评的振华三部曲。光线传媒的刘同,大写期间的笔耕不辍,才有了后来获得好成绩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而工作以后,我才知道根本没有朝九晚五这回事,周末能有一个单休就是万幸,下班以后能少加一小时班我都能庆幸好久。你以为《感觉身体被掏空》凭什么火了,就是直戳上班族的痛啊。工作之后紧接着的人生课题就是结婚生子,想想很浪漫,其实很心烦,生活的琐事永远都在发生,还记得曾经在一个电视剧中看到这么一个场景,一个平时讨厌加班的男人,在老婆生了孩子以后,对朋友哭诉说,我现在就希望天天加班,回家哄孩子太累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或许也有人说,我就就喜欢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不求闻达于诸侯,所以我不需要努力,按部就班就好。
但你确定这就是你最真实的想法吗?
当你看到周围的人房子越来越大,工资越来越高的时候,你会没有一丝丝的羡慕?
当你看到曾经还不如的小伙伴努力了很久完成了你梦寐以求的事情的时候,难道你会没有一点点的失落?
当你看到同龄的朋友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快到让你只能望尘莫及的时候,难道你会真的没有一些惭愧与懊恼?
有时候努力了很久也没见到什么成绩,有时候我们的努力在别人看来就是不务正业,有时候有太多的人和事情牵绊着你,于是慢慢的我们都学会了妥协和投降。
可是,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不曾有过梦想并为之努力的人生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就是希望所有心怀梦想的你能更早一点的意识到,努力于你的意义。
年轻,能让我们更加无畏失败,无畏流言。
年华正好,少年努力。此时付出的一份汗水都将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成倍的馈赠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