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书籍开篇,是柳青这段关于人生的感悟,这也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故事发展纹路和所有情理之中的转笔。
读文章先读作者,作者路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被过继给延川县大伯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做过一年农村小学的教师。这段经历也就成就了《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原型。
主人公高加林,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高中毕业在公社小学当民办教师,正在一切顺利,自己梦想着熬成公办教师时,人生有了第一次转笔。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关系让自己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社会上的公平总是相对于少数人而言,事业上起起落落的人生波折并不特别,但在作者的白描手法下,你可以做到感同身受,更因此理解到农民生活的拧巴和艰辛,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了。
作者给出了这样的解读,“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他虽然没有认真地在土地上劳动过,但他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在这贫瘠的山区当个农民意味着什么,农民啊,他们那全部伟大的艰辛他都一清二楚!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不必隐瞒,他十几处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
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也有很多像高加林这样映射着自己人生经历的原型。“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于是,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朴实生动的通俗语言来进行艺术创作,有人说他是一个接地气的大家,而我却以为他只是一个拿笔劳耕的农民,他在自己的一亩素笺之上,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我们再回到《人生》里,高加林的梦想幻灭,然而,人生走向低谷的时候自然即将迎来新的转折。职场失意爱情得意,他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与农村姑娘刘巧珍谈起的恋爱,使他在精神得到了慰藉,本来准备就此在农村扎根,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也许就很幸福了。此时,人生再次转笔,没过多久,在县劳动局当局长的二叔因转业回乡,后门安排使得高加林再次回到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此时,他重遇高中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猛烈的爱情攻势和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的前途诱惑之下,他最终抛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当然,人生不可能就此停笔。就在高加林在县委宣传部里混得风生水起,并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时,高加林通过关系在县城工作的事被检举揭发,终于,他还是回到了农村,老老实实当了一名平庸社员。而此时,早已物是人非,巧珍嫁作他人妇,徒留他一人听完德顺爷爷的一席话。
“我,快七十岁的孤老头子了,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天天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它几年!别说你还是个嫩娃娃哩!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
高加林在经历了人生的起承转合后,开始真实而深刻地思考“人生”这一命题。身为读者的我,在全书末也开始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与籍首柳青那段文字。高加林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岔路口,就是关于爱情的抉择,而他选择了放弃,也就选择了后悔。“娃娃呀,回来劳动这不怕,劳动不下贱!可你把一块金子丢了!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在经历了“被后门”的代替后,终于自己也有了“后门”的机会,也许对于当时做决定的高加林而言,那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机会。放弃了巧珍,他选择的是县城,是憧憬的梦想,更是自己内心的虚荣与不甘只做农民的欲望。然而结果证明他错了。
在《路遥传》里,有这样一段关于路遥谈及自己的婚姻。当朋友劝他:“还是找一个本地人比较稳妥,知根知底,有挑有捡。”路遥生气了,反问说:“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不上大学怎么出去?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沤着吗?”路遥一心要找北京知青,不免有攀高枝借力之嫌,这点我是不能苟同的。所以当后来又了解到,林达成为路遥的未婚妻后,她为路遥付出了很多。她每月挣三十八元工资,除了自己的伙食和必不可少的零花钱外,其余的都让路遥花了。为了支持路遥,林达放弃了上大学的选择。我把路遥和那个选择跟黄亚萍去南京逐梦的高加林划上了等号。
但路遥终究不是高加林,但也因此,只有路遥才能创造出高加林。高加林的纠结、自私、悔恨、真实,在路遥的笔尖发挥得淋漓尽致,而那一份深厚的乡土情结也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里,渗透在他的人生里。他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虽然他凭着借力飞黄腾达沾染了“城市味”,但他从未背弃过自己的初衷,从未背弃过自己的黄土地。不管是短篇小说《姐姐》、《风雪腊梅》,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亦或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无一例外,都是创作在黄土地之上。
高加林怀着一个飞黄腾达的梦想,进入县城,风生水起地演出一番,最后又被迫回到自己最不愿呆的农村。谁不曾这样年少轻狂、鸿鹄壮志哉,人生应当可圈可点才不枉走这一遭,但轰轰烈烈过,人生终是要活在平平淡淡、踏踏实实的日子里。能够守在细水长流的从容岁月里,才是那些起起落落的经历所真正能带给我们的财富。
最后想特别记录一下路遥的写作手法,《人生》一书中,对于人物动作、神态的白描可谓入木三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头出对高加林父母的描写,“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援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他两口见儿子回来,两张核桃皮皱脸立刻笑得像两朵花……老父亲立刻凑到煤油灯前,笑嘻嘻地用小指头上专心留下的那个长指甲打掉了一朵灯花,满窑里立刻亮堂了许多。他喜爱地看看儿子,嘴张了几下,也没有说出什么来,老母亲赶紧把端上炕的玉米面馍又重新端下去,放到锅台上,开始张罗着给儿子炒鸡蛋,烙白面饼;她还用她那爱得过分的感情,跌跌撞撞走过来,把儿子放在炕上的衫子披在他汗水直淌的光身子的上,嗔怒地说:“二杆子!操心凉了!”。全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白描,像是“近一个月来,他每天都是这样,睡得很早,起得很迟。其实真正睡眠的时间倒并不多;他整晚整晚在黑暗中大睁着眼睛。从搅得乱翻翻的被褥看来,这种痛苦的休息简直等于活受罪。”这样细腻地描写失眠状态,难怪其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