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也坚持写东西,我也是蛮拼的!每年的年夜饭上,我都属于那种默默不闻,乖乖吃饭类型,不是我不善于交际,是真的只想单纯的把话留给那些还能继续聊下去的人。
一桌子的亲戚,最小的也是大三的学生了,然而大人们谈论的倒不是现代最招人烦的天字一号问题——找对象,而是“神童”的光荣义务教育史。他们从身边的同事的儿子谈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总之,每个例子几乎都在用鄙视的余光扫着桌子上两个不怎么争气的大学生。一个个清华,北大的名校就像他们曾经走过的母校一样,面对这些,我只好选择笑而不语。为什么家长就那么在意这些呢?从小到大,整天口口声声关心着我们学习,可是那真的就是关注吗?永远只会在考差后来批评你不努力,永远只会用屈指可数的神童故事来激励本来资历平平的你,永远只会督促着你做完作业而不是做对,永远只会在你反驳这一切的一切的时候,又回到了神童的例子。小时候会气到直接说“那你去给神童当爸妈吧!”长大后,我便不再去辩论,有些事心知肚明就好,还好这颗明白事理的心是正常发育完好的!后来,我也在教育行业实习过,教育其实真正的用心应该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我从来不会跟他们炫耀谁谁谁得了第一名,我只会让他们跟自己比。其实“比较”归根结底是为了要有竞争感,有上进心,但殊不知恶性循环却成了自信的绊脚石。孩子是家长最好的镜子,家长一步步激励着“胜不骄,败不馁”,却反而给孩子一种“得到成功,为之高兴”是一种骄傲,是不对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都不会为自己喝彩了。
当然家庭背景,自我追求,出生年代的不同,家长的学历程度也会不同,自然到了一定的教育水平便无力再去监督孩子的学习能力。但是别忘了,教育是个走心的东西,它其实并不是要求你自身有多高的文化底蕴,而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有多少家长就这么果断决绝的认为问题只有能与不能的答案,又有多少孩子表面上爸爸妈妈全家老小陪在身边,却只能内心孤独的摸索着那条正确的路。我听到过很多第一名的学生的故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每周会有一个家庭座谈会。敢问那些天天期盼着自己的孩子名列前茅的家长有想过吗?神童也是这样练成的!神童的爸妈也许不一定都是硕士博士高学历,但是可以肯定的一定是他们一定是个高情商,他们会在孩子无助的时候说“孩子,我相信你可以!”,他们会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说“你真的很棒,爸妈为你骄傲!”,他们会在孩子落榜的时候说“没关系,我们这次吸取教训,下次努力!”敢问那些天天盼着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的家长,你们应该觉得这些都只是一些不走心的小肉麻吧!我告诉你,你错了!肉麻的话恰恰就是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的句子,因为记忆深刻才会把干巴巴的文字变得走心,然后成为真正的动力!
这个世界很公平,你想要的局面,只要你为之努力,就可以去拥有!
愿你不要被那些口口声声的教育而弄丢了自己,愿你终能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