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个学期吟诵课开班了,第一首诗怎么选呢?在我心里这是早春首选的诗,一首诗里有植物、有动物、有生机、更重要的是有美食,同时就有希望。作为北宋第一美食博主苏东坡,他的个性签名可能会是“自笑平生为口忙”。他一生写下了50多首和吃有关的诗词,而以“东坡”命名的菜品多达60多道,并且都是他的原作。比如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酥、东坡饼、东坡春鸠脍、东坡羊蝎子(烤羊脊骨)、东坡烤生蚝等等。他仕途坎坷,从开封被贬到海南,贬一路、吃一路,无论在哪里都能发现美食,他的贬谪之路最后竟绘制成了一张美食地图,真是令我等佩服之至啊!
这首诗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和尚(福建僧人,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所绘的《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但是此画已遗失。这首诗的诗名在诸多版本中有用“晓景”有用“晚景”的,这也无从考究了。诗中描绘了一派早春景象:几枝桃花在疏落的绿竹间探出头来,粉红的桃花和翠竹交相掩映,此时还不是桃花盛开的时候但是春的生机已然初现。向江边远眺,刚刚解冻的江水中,几只鸭子正在嬉戏玩耍,鸭子常年生活在水中,只要不结冰它们就会在水中凫水觅食所以江水的变化鸭子自然是最先知道的。江边的芦蒿和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和很好吃的样子。素是素了点但胜在新鲜,想着春江水涨之时河豚就会沿江而上的情景,笑意立刻显现在诗人的脸上。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是与河豚最搭配的食谱。初春时节,正是河豚最美味的时候,但大家知道,这个美味剧毒无比,烹调不当会让食客丢了性命。据说苏轼在常州居住时期特别喜欢吃河豚。据传言,当地有个官员,请他到家里吃河豚。这下可挠到了苏东坡的痒处,他立刻答应了。河豚上桌,苏东坡运筷如飞,根本就停不下来。当地的官员本想请他文雅一番,写几首词助助兴,回头也好出去炫耀一番。结果,苏东坡的吃货本相暴露无遗,根本就不理这茬。一条河豚被他吃了个精光,这时,他扔下筷子,说了一句:“也值一死。”可见,苏轼爱河豚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啊!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仄起绝句,节奏点为“四二二四”,前两句除节奏点及韵字要长吟外,“三”“先”二字要长吟,三字长吟为表现出桃枝摇曳横斜舒展之美,先字长吟表现鸭子对江水冷暖的敏感。后两句的平声字“蒌蒿”、“芦芽”、“河豚”都需要适当长吟。此诗细细读来,能够感受到诗人通过精微细致的观察将平面、静止的画转化成有声、有色、有情的“动画”,随风摇曳的桃枝,春鸭戏水的嘎嘎声,江水微微的腥气味都可触、可听、可闻。吟诵时通过我们对声音的塑形和把握把苏轼这种以亲切愉快的心态看待生活的内在状态表达出来该是多美好的事啊,和东坡同频和东坡同桌是我的理想。
带孩子们吟诵的时候我们先请小朋友聊聊他们是怎么感知到春天的,有的说看到小草发芽了,有的说太热了去树林都把外套脱了,有的说看到小鸟转着圈飞,有的说被蚊子咬了,然后我展示了这次的诗意画,问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很多孩子都说看到了小鸭子,我又问为啥“春江水暖鸭先知”不是鸡先知不是鹅先知呢?孩子们有的说鸡在冬眠,鹅在看家所以都没去游泳了。和孩子们聊完我们一起吟诵了这首诗。
接下来我们玩了一个桃花开的游戏,说到开几朵几个孩子就按照相应的数字抱在一起,这也算是个破冰游戏吧,这学期有新孩子加入,虽然大家都见过面,但是还没有机会一起玩呢,这个学期下来大家就会是好朋友了吧。
再然后我们玩了经典的打鸭子游戏,首先,找一块空地,两个小朋友站在两端,他们是打鸭子的人。两个小朋友之间的空地就是“河”了,其余的小朋友在“河”里当“鸭子”。打鸭子的小朋友,或者将沙包传递给对面的伙伴,或者将沙包投向河中对“鸭子”。沙包传递到对面,“河里”的鸭子就像对面跑;沙包打过来,需要尽量躲闪,或者想办法接住。被沙包击中者接受惩罚下场,接住沙包的上岸,与“打鸭子的人”互换角色。但是因为在教室里我就请孩子们站在“河里”当鸭子,我一个人当猎人打鸭子,孩子们左右躲闪,前后跑动,欢声笑语,这个简单的游戏包括了投掷、跳跃、快速反应、折返跑等,当猎人可以让孩子们眼疾手快、反应敏捷,当鸭子的孩子同样需要反应敏捷,当沙包飞过身体的时候,孩子们还要及时改变方向,也就是运动当中的变向能力,还有时时刻刻的加速减速,这种多方位移动的折返跑。是一种高级的运动表现啊!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大呼小叫、哈哈大笑对心肺功能也是很好的锻炼。除了以上这些对身体的好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支持”。集体活动中与小伙伴们一起奔跑玩耍,共同进退,互帮互助,挑战困难,承受失败。孩子们能体会到被认可、被尊重,有一种归属感和幸福感,这样的集体游戏我们会贯穿在吟诵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