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如何练就融会贯通的能力---博学
①增加结点。②主动增加连接。比如:这个概念、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一、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且从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分辨"知识”无非是问自己两个问题:
①在知道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随之改变?(是否有用)
②从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是否长期)
即便是满足那两个条件(有用、长期)的可以称为"知识”的信息, 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价值。我有一个专门杜撰的概念用来区分它们: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二、碎片化
知识不会碎片化,碎片化的信息不能构成知识。只能是时间碎片化。
再说,即便是学习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依然是长期、
持续、连贯的,否则也不可能产生进步。
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恰恰相反,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擅长利用 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于是产生结论: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
对普通个体来说,知识体系化又从何而来呢?我有一个理论:在知识 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对普通人来说更是如此。
人们经常会提到"融会贯通”这个词。"融会贯通”究竟是什么呢?从 本质上看,所谓“融会贯通”,无非就是在两个貌似原本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 点之间产生了 "意外的联系”。
融会贯通的前提是什么呢?很简单:可产生联系的节点数量足够多。比如:2个节点之间能有1个连 接,3个节点之间能有3个连接,4个节点之间能有6个连接……随着节点数 量的增加,可能产生的连接数量也会增加。
翻译过来就是:
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机会)
于是,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因为肯定会有一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而且,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就说 明另外一件天大的好事同时出现了:体系化自动形成。
更进一步,我们会意识到:
所谓"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在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 间建立“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的过程——这不就是让我们变得更 聪明、让我们的操作系统变得更高级的过程吗?
错误的概念和错误的关联会影响整个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转。
比如:自信与什么相关联
错误的是:自信与现在的自己
正确的是:自信与未来的自己
除了增加节点数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主动增加连接。主动增 加连接的方法倒也简单,就是经常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
这个概念、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想象一下吧:人和人的差别真的很大,一些人的脑子里只有一堆砖头(当然,有些人更惨,脑子 里只有零星几块砖头碎片而已),另外一些人的脑子里有一栋房子,还有一 些人的脑子里有高楼大度,更有一些人的脑子里有整座城市……
四十七:(1把刀)人生的终极目标-什么最重要?
什么更重要?到最后,什么最重要?
结论是:在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之后,一直握着——不动最重要。
顺着这个"发现”,我想透了很多这个新世界里的重要原则:
' >自己对自己负责。
>成长率决定价值增长。
' > 一定要投资比自己更牛的人。
> 一切的功课与努力都要在钱打出去之前完成
>自己不懂的东西,无论看起来多好,都不能胡乱参与。
比如: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你认真考虑:
你到底想成为谁?
>你想成为一个使用幻灯片的人。
>你想成为一个为别人设计幻灯片的人。
你自己选吧。
比如:在你身上,什么素质最重要?
这么多年来,作者看到一个素质比其他素质都重要:
&干一行,爱一行。
这是我们人类的基因设计:
>你只能做好你热爱的事情。
>你不可能做好你讨厌的事情。
"个人财富自由” 真的只是第一歩而已,后面还有很多步呢!下一步是“家族财富积累”, 后面还有“财富管理”,再后面还有“家族传承”——你要考虑的不仅
-是如何把财富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方方面面的能力传承下去。
四十八:执行力差:“重复”与"应用”
首先要纠正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包括现 在),人们常常错误地把理智与情绪、直觉对立起来,搞得好像:
A理智最高级,我们只需要理智就够了。
情绪一点用都没有,有也只能是害处。
>直觉都是错的(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少数人的直觉非常厉害)
这其实非常荒谬,就好像骑手、白马、黑马原本是一家人,现在非要离 间他们一样一还要“科学”地、“有理有据”地让这一家人分崩离析。
骑手、白马、黑马根本不应该以"干掉对方” 为目标。那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呢?合理的目标是:和睦相处。
直觉有直觉的用处,情绪有情绪的用处,元认知有元认知的用处, 它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真的厉害。
真正有意义的深刻理解是:
>情绪是理智的快捷方式。
>直觉是情绪的快捷方式。
提高执行力两个重要的环节:“内化’与"生产” O
“重复”就是“内化”的过程。例如,开车的人从刚幵始的笨拙到后来的 熟练,最终达到方向盘就好像长在手上,刹车、油门就好像长在脚上的程度, 就是内化的过程。而卖油翁说的“无它,手熟尔”,就是内化完成的结果。
“生产”就是反复"应用”那些通过重复而完成了内化的新技能,通过 产出反过来进一步强化那些新技能。最明显的例子是写作。写作是反复思考 并反复输出思考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强的逻辑能力被内化,更强 的表达能力被内化,更强的沟通能力被内化,更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被内化, 而且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和结果都是元认知能力的不断强化与内化。
作者认为,能“想明白”的人都有很强的执行力,执行力不是独立存 在的,它只是“想明白”这个动作的自然结果。而一切的“半途而废”,其 最合理的科学解释,也是最朴素的解释是:重复与应用的次数不够,内化过 程没有完成,大脑皮层沟回构建失败,应该建立的神经元关联不够强以致断 掉,回到了原本没有关联的状态。
如何提高执行力?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就可以了,到时候你就知道,根本不是逐步提高的过程,而是一开始就满血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