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继“滕王阁”之后,我又拼了自己的第二座微型建筑作品“巴黎圣母院”。之前的作品“滕王阁”貌似不错,其实是“危楼” ,很多地方都有拼装错误,经不起细节检查;更有很多扣点无论如何扣不上,其实一碰就有塌楼的危险。而这次所搭的“巴黎圣母院”,用时节省了一半,每个扣点都能精准扣上,细节平整密合,“工程水平”要精致牢固得多,放在手上怎么摆弄都可以,不用担心塌楼的危险。(而且全部是金属片所制,即使让它内部灯火通明,也无火灾之忧)
其实,我不算手工或模型爱好者,这一年来我只是在认真践行“身体读茶”,根本没有做什么手工练习,但确实很多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靠技法训练出来的。(参见《笑傲江湖》华山派“剑宗”和“气宗”的区别)
于我而言,与“拥有一个模型”这个简单的结果相比,制作过程中的领悟与反省更有意义。对比一年前,我发现自己有以下进步:
1. 视力更好了:即使在晚上没有台灯只有吸顶灯的昏暗灯光下,我也能把许多约半毫米的几个扣点同时精准扣进不同的小孔中。
2. 左右手的平衡与协调能力更强了:双手配合性明显增强,许多扣点能够一次扣到位,不用像以前那样反复对来对去都对不上,整个拼装速度快了很多。
3. 手指尖的触觉增强了:由于气脉通畅了许多,十指尖经常能感到非常细微的皮肤触感和明显的脉搏跳动,对极精细零件的操作精准了许多,不像以前那样容易折断变形或者做不到位。
4. 更有耐心了:期间有10个指甲缝大小的零件不小心全部装错,而且每个零件都有三个扣点,其实与正确零件的外形区别相差不大,本来混混也能过得去。但我不再像以前急于求成喜欢敷衍了事,而是很冷静果断地把30个好不容易固定好的扣点一一小心拆除,再心平气和地重装。这样的返工白白浪费了一个多小时。换做以往,情绪上的焦躁和烦恼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次的心要静定得多。
5. 观察力更敏锐了:以前要用很多时间反复琢磨图纸,还老是看错相似的零件,不是正反颠倒就是上下颠倒,但现在基本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绝大部分零件都是一次安装到位,每个扣点都扣得非常精准牢固。
6. 条理性更强了:以前要用一张大大的写字台,整个桌面铺满,还老是找不到零件。现在一张小小的台子就可以随时随地操作,而且即使芝麻大小的零件,也没有出现弄丢再满地找的情况。
寓教于乐,重点在于整个拼装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
1. 最最需要反省的就还是自己没有做到十分的专注和平常心。因为越做越顺利,就产生了自满情绪,没仔细看图纸便一口气装了10个零件,导致后来的返工。这是需要深刻反省的: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有机会修改和弥补。即使可以拆掉重来,返工的代价也非常大,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而且零件脆弱,返工很可能造成折断,以致无法继续使用。很多时候,缺一个零件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安装前功尽弃。所以生活中一定时时刻刻都要保持正念,尽量少犯错误,保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觉性和觉知力。
2. 一旦觉察到错误应该及时纠正,敷衍凑合会直接影响后面的进程,或者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很有可能本来是一个小错误,不去改正拖到最后会造成整件事情的失败。
3. 安装图纸需要非常仔细查看,但这不代表一定要完全生搬硬套,有时候其实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处理。比如经过实践,我发现说明书上的“转扣”方式并不如“压扣”牢固实用。幸好我自己对此做了改动,否则之前装错的10零件如果当初按照说明书“转扣”方式的根本无法再拆掉重装,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那可真要欲哭无泪了。
4. 安装的顺序非常重要,即做事应重视次第。有时擅自图省事就顺手跳跃了图纸的步骤,没把前面的做完直接先做后面的零件,到最后才发现打乱顺序可能会导致整个结构的混乱,大大增加安装难度。所以做事的顺序和次第不仅不容轻视,反而是需要高度重视并且事先精心考虑和规划好的。
5. 在第一次搭滕王阁的时候,由于自身能力欠缺,一旦零件对不齐扣不准,就容易着急焦虑,不断怀疑图纸错误或者抱怨零件粗制滥造,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这次搭的时候能力提升了,越做越顺,常常一边做一边赞叹图纸设计合理,零件精密得天衣无缝。其实是同样的工厂制作,产品同样精准。只是往往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习惯性会去怨天尤人,这种时候应该意识到:更应注重的是内观内省以及自身能力的提高。
6. 即使看再多巴黎圣母院的照片,甚至自己到场参观过,都无法对于它的建筑结构有印象深刻的认识。现在闭上眼睛我也能在脑海里浮现出整座建筑的模样,包括拱门、圆窗、塔楼、钟楼、立柱等外型结构图案花纹等细节。因为相当于我自己一点点把它一砖一瓦搭建起来,虽然只是个模型,但对于实际结构的了解,也有非常大的帮助和意义。所以,与其死记硬背照搬书本,不如动手参与勤于实践。认知事物最有效的观察了解方式,是自己亲身亲力亲为的体验与践行。
当然,我相信,随着身心健康的提升,自己还有很多进步空间。继续认真践行“身体读茶”,无为而为,自然会在不同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奇迹”。到时候再去挑战难度级别更高的“微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