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现在好像已经从一件道德高尚的好事,逐渐变成一件令人难堪甚至想想都有点儿可怕的事儿,这确实引人深思。
难道如凯文凯利所说,21世纪是机器和生物融合的新生物文明时代,人已经逐渐变得像机器一样无情了?但其实这可不是人性的反转,而恰恰是人性的凸显,它真实地反应了赤裸裸的人性:趋利避害。
生活是由无数选择组成的,而趋利避害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关于利害关系,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权衡与比较着,而意识的最后选择就是从我们的比较、权衡和矛盾中涌现出来的结果。
老人摔倒的时候,在人们的脑子里会产生有很多想法:1、我是一个好人,尊老这事我该做。2、之前有很多人被讹了,现在碰瓷儿的还不少,我可不去扶!3、看看别人都啥反应,别人帮了我再上。4、先看看人伤成什么样再做定夺等等,每个人都会在那短短的瞬间产生很多想法,然后做出权衡和取舍,最终决定到底扶不扶。
在“扶了怕被讹,不扶怕受良心的谴责”这两难面前,很多人的思维偏向了前者,因为如果不扶,是不会受到真实的“物理伤害的”,就像游戏里面人物如果处于中毒、烧伤等异常状态,自己施个魔法就能恢复正常状态了。
如果抽象点儿说,就是某位历史学家所说的认知失调,什么意思呢?比如你一直认为自己很勇敢,结果有一天在大街上你被一个流氓抢了还被吓着了,认知失调的现象就会产生了,即你的想法和行为出现了矛盾,但是没关系,你会再建立一种观点来修正认知失调,比如你会想好人就不该和流氓打架,这样你就平衡了。
对于该不该扶老人这个问题也一样啊,如果你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却没扶老人,同样的,你也会建立新的认知来使自己平衡,仅此而已,并不会受什么真实损失。
相反,如果扶了老人,要么被讹,上新闻头条,同时还有可能被某些人立为反面教材,要么接受感谢,或者有很小的概率能得到物质奖励,换句话讲,扶老人很有可能会惹祸上身,而如果我做了真好人,也很有可能不会得到什么额外的东西。
所以在当今的中国,扶老人真的是一件非常高尚同时又非常勇敢的事儿,因为他们不仅做了好人,还做好了被坏人欺负的心理准备。
当然了,我并没有说做好人必须要求什么回报,我只是想说一件不求收获甚至还很有可能会付出代价的事并不会激起普通人的欲望,尤其这个社会现在还很浮躁。
其实扶老人真的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儿,社会想呼唤正能量也并不难,我想只需做出以下两点改变:
1、如果这老人是真摔,扶老人的人得到物质奖励,并且通过媒体进行报道,并不一定非要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儿才报导,极致不具有普适性,也并不是极致才能呼唤正能量,但值得一提的是,极致能招来阅读量和关注量,这点媒体做的还是很“好”的;
2、如果这老人是碰瓷儿的,相关部门有义务帮助扶老人的人澄清冤屈,同时制定惩罚措施,对碰瓷儿的人严惩不殆,而且还要通过媒体报导,第一天的新闻标题可能是《高三小伙扶老人反被起诉被老人抓着不放》,然后还要持续报导,第二天的新闻标题可能就是《高三小伙扶老人善行可嘉碰瓷儿人遭应有处罚》。如果只报导第一天的新闻,还想呼唤社会的正能量,那就真悬了,因为在人们心里播种的都是负能量的种子,还想开出正能量之花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我们呼唤社会正能量的同时,想没想到过要注入正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如果不向社会注入一定的能量,怎么会产生正能量?这股能量里不仅应该有一群充满正能量的人,还应该有物质的能量,把呼唤正能量的任务交给聪明的市场,执法监督部门依法管制,消费者自会权衡。你问我这是不是道德买卖?我只想说:市场会给我们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