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嗔心之感
过往对嗔心的理解是生气、嗔恨等较大的心理状态。最近愈发感知,嗔心是指“对抗之心”,对他人的行为、语言,是否产生对抗感。如有想反驳、反对、反抗之意,即是对抗之心。
当理解了这个之后,我发觉嗔心时时起,而嗔心的背后,大部分是对“我”的“保护”,实则是执着,在维护“我的认知/我的观点”,从而想表明他人是错的。
当觉察到这个心理后,愈发感觉自己“患病之重”。过往总说要思维开放、心胸宽广、包容心强等等,却更多的是在大的表面,看到嗔心后,便知自己是多么执着和认知错误,从而也更细微的感知到了“维护我”这件事。
体会到的好处,便是能更敏锐、更细微,也能让自己的认知、思维打开,所谓破墙。
从而想到,若无嗔心,那才是真正的有容乃大。
2.真相
过往我是个比较较真的人,或者我也比较追求真,这个追求是在于“怕欺骗”“怕被人认为好欺负”“怕被人嘲笑”等等,所以总是想要去看清事情背后的真相,或者他人言语行为背后的真意。
而近期,我突然在想“找寻真相的意义是什么?”回到我上面追求真相的初衷,大部分是以“我的需求”为主,是“害怕”他人眼光等,但“我”是怀着主观的。
回到上面的嗔心,有时嗔心起,自己是无明的,那么自认为的真相,会不会是自己的错误认知呢?
所以真相真的是真相吗?还是是“自认为的真相”。既然真相不为真,又何必去追求?如果还在一味的追求,会不会还是在追求“我”,在执着“我”。
我想是的。
前几天跟lily还有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走后我俩惯性的会谈论一番,我说“她跟我第一次见的感觉还是有差异的。”
那这个差异,是我感知的问题,还是对方在不同场景下体现的不同状态呢?这个真相是哪个呢?
我觉得无法判断,当然我从自己的角度,会觉得是我感知问题。但感知对了,会有什么结果吗?自己感知力高?对方适合交往?还是其他。
一方面觉得判断力不一定对,而且人都在变化之中,执着于一时的判断意义性也不强;另一方面谁能说什么是真正的真相呢?没人。
所以在此之下,我突然意识到,只要在乎一切的显现是否对我有益处就行。
比如还是刚那个朋友,第一次见时,她给我一股特别淡然感,凡事淡定自若,也有自己的看法判断,让我心生欢喜,也愿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而且她身上还有我很多喜欢的特质,比如文艺,比如拍照好看,又比如有审美。
所以虽然第二次见,我感知跟第一次不一样,但也不影响第一次给我的“好的感受”以及自己向往的样子。至于后面如何等什么感受,也都不影响。毕竟人也是不断变化的,而自我的感受也不一定准确。
如果一件事对我有一点益,又何必去追着一点“自以为的”瑕疵执着呢。
这件事也让我想到了过往的自己以及身边的很多人,想想他们在执着的到底是什么?
所以,对于真相,我忽然觉得,无所谓真假,对你有益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