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交流,交流必不可少,一个好的交流是什么样的?
它来自谈吐得体且态度真诚,但真诚并非是你可以直愣愣地冒出大实话,而是适当地把要表达的内容修饰后,再诚实表达出来。
生活中,有些人常标榜自己:口快心直;刀子嘴豆腐心。
这一类的人,只不过在为自己对别人产生的语言伤害找借口。
由于他们的懒惰,说出来的话,不经过思考,更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与家人,朋友,实现友善,高效交流,减少伤害。
它教会我们,凡事让大脑走个弯路,思考一下,才说出口,就会减少很多矛盾,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既能实现表达的最初目的,又彰显对当事人的友善,仁慈和关爱。
要实现一个友善而又积极的高效交流 ,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四个步骤。
第一,不带任何评论的仔细观察。你只需陈述事实真相,无需指责,埋怨,注重区分观察与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例如,当你说“我的儿子经常不刷牙。”,这里的“经常”就是一句话评论,就会引起反感。
而当你说:“我儿子这星期有2次睡前没刷牙”,这是陈述事实。
当你对孩子说,你周末作业还有一个作文没有完成,这是事实。
而当你说:你就想着玩,也不先把作业完成,这就是抱怨,就是评论。
所以,当我们想理想表达个人需要时,首先你得学会不带任何评论的描述,只陈述事实。
第二,学会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
心理治疗师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能捕捉到感受的细微差别,就好像聆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
提升表达感受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彼此关系。促进家庭合睦,增进朋友间的友谊。
在非暴力沟通中,教会我们需要区分: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是在表达对自己的想法。
例如,“你能来,我真高兴。”这就是个人的感受的表达。
“我真想揍你”这是表达个体情绪。
允许自己表达感受、袒露脆弱,也会有助于化解冲突。
古罗马哲学家:人们之所以苦恼,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第三,需要:感受的根源。
这一点需要说话双方表达各自的需要是什么。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想请求对方做什么?
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女性抱怨丈夫情商低,不了解自己。
很大原因就是女士们在丈夫面前,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她们认为我只意会而不言传。
亏不知,你不言传,谁又有功夫天天在猜你的心思呢?
书中一个老太太对自己孩子说,“36年来,我一直生你父亲的气,我认为他不在乎我的需要。此刻我才意识到,我从没有清楚地告诉他我想要什么。”
当你说:你嗓门那么大,我很害怕。这就不是感受背后的需要。
而假如你这样说:“你大声说话时我很害怕,我需要安全的环境。”这就清晰的表达了个人需要。
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真正的心声得到理解。当我们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认为是他人的错,就会抱怨。
第四, 提出请求,丰盈生命。
在我们前面表达了个人的需求后,这里是向对方提出请求,而不是要求。
含蓄是中国人的习惯,很多人喜欢于将自己的愿望暗示给对方,却不直接说清楚。
所以,在婚姻生活和家庭成员之间,会产生诸多不快。
于是,他们感到沮丧和压抑,但是,当我们清楚表达自己希望他人如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不会有这些情绪了。
如果一个人只提出请求,却没有首先表达感受与需要,就会交流困难。
例如,如果父母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去理发呢?”这样的请求很容易被孩子听成要求或指责。
但父母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我们担心你的头发太长会遮住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你要不要去理个头发呢?”
再如:“我希望你能经常做晚饭。”,这里的“经常”就不明确。
假如你说:我想请你在每周一准备晚餐。”
这样,就避免了模棱两可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了个人需要。
假如我们能清楚表达个人需要,得到回应的可能行就大。
因为人们认知的偏差 ,所以只有清楚表达,才能实现个人愿望。
所以,在我们生活中,当我们想表达某种需要或要实现某种愿望时,设法采用陈述事实,表达感受,提出说话者的需要,最后,对对方提出请求的方式 。
我们的交流会更加顺畅 ,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健康,家庭成员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