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停掉了每天发的晨练朋友圈,为了把心收回来,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可很多朋友关心的问怎么不跑了呢,我忍住了没解释了,只回答是啊。不用告诉别人我的状态不好,也不必解释我不是半途而废。
我现在感觉,励志慢慢变成一个贬义词。我们这些在朋友圈每天发着读书、晨练、英语打卡的人们,究竟做了多少事。这些事持续做了几个月,是否有达到我们的目的,中间是否遇到瓶颈,并及时调整呢。用一句大家说烂的话,就是是否用战术上的勤奋代替战略上的懒惰呢。
我差点又开始解释为什么停掉晨练。可能已经形成了习惯,做什么事都需要找一个理由。
忍不住又想起了心安理得这个词,或许我们做的事,除了吃喝拉撒睡基本需求,其他都是需要理由的。这个理由是为了说服自己,也为了不让其他人觉得我们奇怪。不过这个不解释的行为足够说服自己,那也很没什么可以担心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做的最多的事情大概是平衡。我们需要独特性,也需要合群,很多时候做选择就是在平衡。就像一个朋友说的,比较容易的生活就是选择随大流,大家买房你也跟着买房,大家结婚你也结婚。毕竟,一旦失衡,就需要我们做好很多准备,尤其是对外界压力的承受。
今天在群里看到有人问“人生是否可以设计?” 我毫不犹豫的想这真是一个可笑的问题,肯定不能啊,要是能设计,就没那么多猝不及防了。可转念一想,人生也不是完全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就像刚过去的高考,很多人说高考决定命运的时代早已过去,可不得不承认,对于很多基层的人,高考的确是一块跳板,问题在于当时是否愿意全力以赴。
眼前的生活或许也是如此。
最近跟总监提离职,总监说了一段话有点打动我,她说其实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也都能出现很厉害的人,因为工作能力不仅与公司氛围,是否有人带有关,还跟自己的主动探索、定期复盘等工作习惯有关。
最近我面试了几家公司,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是弱项。可我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重视。或许换一家公司,由于工作需要,数据分析能力会被更加看重,同时,我也需要有这个意识。如果公司没有为自己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自己需要多为自己着想,尽可能多做一些能提高自己能力的事,这样哪怕离开,也能有还算好看的简历。
有些事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的努力程度还没达到改变结果。
最近加盟了一个摄影群。最初拉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我终于找到了一条拉新的渠道,却放弃了努力。现在一个人瞎焦虑,结果是这个群的数量目前不太理想。
有时候忍不住反思,我们天天焦虑,到底在焦虑什么。李笑来说其实成功几乎靠的就是坚持,方法对于坚持可以忽略不计。最初我不相信,可想一想过去的人,在信息闭塞的过去,人们是如何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壮举,写下那么多经典书籍的呢。
找到一个方向,坚持下去试试,这大概也是极少数的为自己选择的自由了吧。
过日子其实是自我说服的过程,我写这篇文章也是进行自我说服。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
愿你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