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原本是真正的道德,只因其意境太高,很多人体认不了其精髓与实质,遂被人误用、用错方法,直接把孔孟所说,当作教条,用这教条去要求、衡量人。如此,不但教不了人道德,反而束缚了人的心灵,钳制了人之思想,拘束了人的心性,既误人又让人反感。
用道德教人,以求“立德树人”,中间必须经有一转折,这一转折,即是方式方法,即显出科学与民主。
父母、师长教子女、学生,必须知此转折。具体如何转折?
我们教他们,不应是教训他们,不应当是灌输,教训、灌输他们必当如此或必不当如此;而是在他们的一言一行的细微表现中,发现他们错了、偏离了道德轨道,即引导他自己思考,于自己心上去体会,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不好、如何说如何做才更好?让他们心中体认到为什么当如此、不当如此?
如此引导,才叫唤醒灵魂,才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我们说“教育在细微处成就”;所以又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_只有父母有了那道德的意识,才能知道孩子哪里错了、偏了,才能及时发现,及时给矛正确的引导;所以我们还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心与心的相融”_没有爱心、细心、耐心,教育就只能是教训与强制、灌输,就会成为“以己养养鸟”而非“以鸟鸟养鸟”;我们更说“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就是最好的教育”_因为陪伴,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心,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纯粹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
“他人的牵引和自我的觉醒,一个人才能真正成长”。真正的的牵引,不是“胡萝卜加大棒”,不是威逼利诱,不是教训强制,而是启发、导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周易。蒙卦》卦辞说“蒙,亨,利贞,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_孩子放手让其玩,不要拘禁他,在他遇到不懂、疑惑需要你指导时再去指导他;在他感到不自信、不安全的时候需要你鼓励支持的时候,去鼓励鼓舞他;在他表现好的时候,及时称赞表扬欣赏他;…增值评价、正面评价他…如此,何患孩子不进德修业、成人成才!!!
至于小时候,如果不引导好,才能去谈“小惩大戒”,“小惩大诫”是不得以而为之的教育之下下法。此时,一是惩戒要有度,不能打击其自尊心、信心。二是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化三尺之冰,也非一日之功能成;如果操之过急,则易折断,如树枝已弯,只能长久慢慢绳导之,急了,枝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