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从小出生在歙县南乡的一个很贫穷的大山沟里,我们经常听他说,他小时候最向往的生活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外公很努力地读书。外公的祖母和他说:你个子小,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要是做农活都养不活自己。所以外公从小就很努力读书,学习也非常好,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他们学校的大队长。听外公说,那时不是每个村都有学校的,想要读书就要走七十五里山路,从早走到晚才能走到镇上的学校。有次下雨天,泥泞湿滑,外公刚走过山下村子的小桥,木板桥就被洪水给冲走了。外公刚上中学时,遇上了国家“三年困难”,每天只有七两玉米粉,外公当时读书时的伙食费,一个月只有六块,一个月才能吃一次猪肉。既便是这样,外公还坚持着读书,考上了大学,最后在徽州师专当了一名老师。至今,外公都是他们村里的骄傲。
外公三十多年都在坚持研究徽州文化,他写了很多书,都是关于徽文化的,有《源的守望》《徽州宗族祠堂的调查与研究》等。听外公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戴震,接触徽文化,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徽文化。外公在学校的本职工作是学报编辑,而研究徽州文化是外公的业余爱好。外公说,研究徽文化对他的帮助是极大的,让他了解了国学,他说,徽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教人如何做人做事,我们作为徽州人,我们要了解、弘扬自己的地域文化。外公称自己是“徽州的守望者”,“生在徽州,前世不休;世代守望,根魂永留。”
今年是新中国七十周年生日,外公很荣幸地作为安徽省政治文史馆研究馆馆员代表,受邀赴京参加中央文史研究馆举办的国学论坛。
外公以徽文化而自豪,我以外公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