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事业,志业”——张文质老师教育生命的精进与归依之路,也可以说是张老师教育生涯“三段论”,更切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的“浪漫——精确——综合”。
把教育当做职业,可以称之为教育的浪漫阶段;
把教育当做事业,可以称之为教育的精确阶段;
把教育当做志业,可以称之为教育的综合阶段。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成长时间、有一定的成长阶段,不同的时期对事物的感受不一样。从“感知“到“从事”再到“精进”,最终从成熟走向老练、从合格走向优秀甚至于走向卓越。
在没有被张文质老师的教育生涯“三段论”洗礼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把教育当做是自己的事业是我教育生涯的最高境界。殊不知,我还欠缺一个火候,一段堪称之最的教育历程。
我们常常会讲:
把教育当做职业,其目的是为了谋生;
把教育当做事业,其目的是为了奉献。
而把教育当做志业呢?
“谋生”,索取为重;“奉献”,付出为重。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的是什么。
那么张文质老师说的“以教育为志业”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我想,只有读懂张文质老师的教育生命精进与归依之路才能深深领悟。当然,我所说的在中国的教育发展中,不仅仅有张老师一个人视教育为自己的志业,还有比如朱永新教授,又如李镇西老师……很多很多。
搜百度,单一解读:志业即志向和事业。结合朱教授、文质老师等教育大咖的教育生涯,我们不难想象他们的志业——对教育的志向和事业。
我想,很多老师,无论是无法跳出教育行业还是慢慢选择留下,多年后他们的状态是把教育当做了自己的事业,并努力去奉献,最终修成正果。但是,又能有几多毕生的志向就是从事教育事业呢?
很多同事,只要有机会,从教二十多年依然会选择转行。回忆我的当初,或许填报师范也是“分数”所迫。
对,的确,现在我可以说“教育是我的事业”,但我的初心、我当初志向,未必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1995年7月,我以只比中专录取分数线高3分的583分“无奈”报了七所州属中专中所需分数最低的民族师范学校。说无奈,不是我非常后悔,而是我当时受外公的影响我的志向是做一名医生。我外公是开诊所的,印象里我从小学五年级起,假期一直帮外公打下手,也喜欢这“救死扶伤”的活。
1998年7月,我如期毕业,由于没有任何特长,也只能接受分派,同月被分到距离老家百余公里的异乡一所完小。这所完小,校舍也算还好,但是交通实在让我痛哭。距离乡镇府所在地差不多二十公里吧,不通车,只能步行或者租借老百姓的车马外出。所以,每个假期我才回老家一次,若非组织安排我几乎不到乡镇中心校。
虽是男儿,但是挑着箱子行李去报到,无法外出的与“世隔绝”之地,我无数次流下了眼泪。不能从医,又来此绝境,真是祸不单行。
期间差不多五六年里,我无数次想到过放弃,无数次和我的父亲争吵,也无数次托关系改行。我不知道是什么意念让我坚持了下来,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能坚持了下来,若不是家庭困难、若不是为了谋生,或许我早已成为“下海职工”。
我想,这个时候就是文质老师“三段论”中的“教育是职业”吧。
后来呢,五六年后的后来,条件渐渐变好了,我也慢慢通过努力来到了乡镇“最高学府”——初级中学。当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科室副主任、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二十余年的初中语文教师,近二十年的兼职管理,让我渐渐地、越来越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和幸福。
所以,在二十多年教育生涯的后十年,我逢人就讲我对教育的衷心,甚至于还高呼:“教育事业改变了我”,我喜欢教育这个“事业”。
对,的确。以我的当初暴躁的性格,以为的当初的抱负和干劲,也可说能力吧。我若离开教育事业,必然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对当时来说不纯的行政环境犯下暴力罪;二是或许如同部分当面进行政部门的同学那样谋利成为阶下囚。
这个“高呼”一直延续到现在,此时此刻。但是,也在此时此刻当读到了文质老师《教师的使命》的第三辑《以教育为志业》,我似乎在颤抖。激动的颤抖,欣慰的颤抖,得以升华的颤抖。
张老师的开篇寄语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也包括很多像他一样的教育大咖)的那种以教育为志业的气息。
张老师说: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验——有时一个教师的意义会大于一所学校,有时一个人的某种能量甚至会超越时代。对于教育而言,这样的人,他所做的事情是真正直扑生命、直扑教育、不顾私利的,他始终有一种草根情怀——对教育的情怀,对生命的情怀,真正推进社会发展的情怀。也许他就是属于一个时代最为珍贵的“个人”。
几个感触的关键点:
第一,这样的状态是文质老师的体验
体验是亲身经历,体验是设身处地,体验是曾经包括未来也要践行。这里,可以说:如假包换。
我虽然“相遇”文质老师不到两年,但是通过读他的《教师的使命》《教学的勇气》《教师的微革命》《教育是慢的艺术》等等十来部卓著,参加他和谢云老师发起的迄今举办了七届的“全国教师公益研修项目教育行走”,参加他的“张文质写作培训班”走向出书梦,学习他的“奶蜜盐共读联盟”活动精髓,汲取他提倡的全国生命化教育理念并践行……
身边有他做“师父”,远方有他的卓著做导师,心中有他做偶像。我教育生涯的后半程,足也。他是谁?以教育为志业的人!
第二,有时一个教师的意义会大于一所学校
这是对老师的鼓励,对老师的成长及其价值的肯定。我们作为老师,不能轻视自己存在的意义,不要本末倒置地认为学校发展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而是我们的发展牵制了学校的命运。
学校很大,但老师的价值不小。唯有我们老师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学校才是有用之地,学校才是一幅宏图。
第三,这样的事才是真正直扑生命、直扑教育、不顾私利的
“真正”“教育”“生命教育”“不顾私利”!
短短一句话,道出了教育乃至于社会发展的所需要的真谛。教育要“真”,教育要回归到人性起点,教育要回到每一个生命……
第四,这样的人始终有一种草根情怀
这种草根情怀是对教育的情怀、对生命的情怀、真正推进社会发展的情怀。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教育行走”美仁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赋予自己的称谓、一个勉励自己绽放光芒的名称——脊梁式草根教师。
天生我材必有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你,我,我们虽然是全国众多教师系列微小的一个部分,但要相信只要我们把当下的事做到极致,或许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时代最为珍贵的“个人”。
文质老师在本辑的第一部分还指导我们:
第一,强大自我
要以教育为志业就必须强大自我:成就强大,性格强大。
成就强大,不依靠他人,以成就为证;性格强大,做一个真我,一个遵从自我内心的人。
第二,不停读写
把“读写”作为一种生活的工作常态。这句话引导我们记住:读写是生活,但要像对待工作一样去对待。
朱永新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贵有“吉祥三宝”:
专业读书,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上攀登;专业交往,站在集体的肩上飞翔。
这不仅仅是朱教授的吉祥三宝,也是文质老师“强大自我”的秘诀。
第三,不停实践
文质老师说:要强大,一定要以实践为路径,就是不断磨课,不断磨自己,不断折腾。
以实践为路径,因为实践出真知;“磨”“折腾”,是因为一切的成功,一切的强大,只能靠一切的历练。
遗憾的是“教书人不读书”现象严重,遗憾的是我们很多的老师不愿意走出舒适区,遗憾的是像文质老师等教育大咖的“以教育为志业”的人还是很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