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宋词,尤喜花间派,对豪放派的词作了解只是停留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几首辛弃疾,苏轼的词。两年前,有人跟我说,别老读花间词,读读豪放派。后来初试苏词,我就喜欢上这位才子,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花间词给我一种柔幽之感,日光斜照,流年转换。豪放派却是一种铿锵之感,站在悬崖上看浪击石岩,一种悠悠的豪情顿生胸间。而苏词的情与意,总是给我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少了花间词的颓,多了份清雅与坦然。
关于苏轼的著作有很多,侧重点也不一样。《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词与情》则着重于通过苏轼的词来体现苏轼的个性。每一首词里都隐着一段情,苏轼的豪迈不羁不限于他的“大江东去”,柔情也不再只是“十年生死两茫茫”里的惊鸿一现。
苏轼是个人才,人生不将就,又能够将就,到哪里都能活得开心。不管在哪,都能做到极致,做官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把他放岭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把他放朝堂,一不合意就自请外调,到了哪儿都老少皆宜,那些老百姓既能在东坡肉里咂嘴回味,又能在苏堤春晓里醉杨柳如茵。
那样的时代,他真的可以称得上一个精神领袖。
文章自成一派。我常常把他与同时期的王安石,晏殊比较,这二位不仅官场得意,诗词的造诣也极高,他们的诗词,禅意与艳俗并存,有时觉得,是“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的佛意,有时又觉得,满是“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的伤情。这样的诗词,适合于一处水风凉亭,烹一杯清茶香茗,蹙着眉头或是微睁眼睛,与那诗词中的情感沉浮或是清幽佳境一起跌宕,苏轼的词,当适合在一个风雨欲来的傍晚,依窗翻看,在清凉带寒的风雨声里,仿佛自己也生出了一股豪情。
人人都道那首悼亡词中的名作《江城子》是豪放的苏轼的柔情代表,可是王弗去世当年他作的那首《翻香令》却最能动我心弦。“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妻子爱香,他便燃起小蓬山状的香炉,只求氤氲久,仿佛她就在身边,陶醉其中。一个豁达不信迷信的人,竟也能情令智昏,焚香之时,心中多了忐忑,害怕它断掉,没了来世的情缘。
他想与她过今生,亦想与她许来世。
苏轼有白居易、 杜甫的忧国情思,有陶渊明的洒脱不羁,有李白的交游广泛。“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词中的豪情与柔情交织跌宕,终是成就了苏轼的不世才名。一生坎坷一生多情,也正是这种种的事,种种的情,成就了苏轼的呐喊,“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