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书面形式的公众话语代表了什么含义?其内容的特征是什么?他对公众的要求是什么?他偏爱什么样的思维?
印刷文字或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头语言,具有某种内容:一种有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命题的内容。
在任何利用语言作为主要交际工具的地方,特别是一旦语言付出,印刷机语言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个想法,一个事实或者一个观点。也许这个想法平淡无奇,这个事实毫不相干。这个观点漏洞百出,但是只要语言成为指导人思维的工具,这些想法事实或者观点就会具备某种意义。
文字除了表达意义,还有什么用处呢?除了作为意义的载体,文字没有太多的好处,文字的形状看上去并不特别有趣,即使把句子读出来,他的声音也未必有吸引力,除非这些句子的作者是具有超凡诗歌才能的人。如果一个句子不能起到陈述事实表达,请求提出问题,明确主张或者做出解释,它就是毫无意义的,就只是一个语法的空壳。
如果要传达意义,内容自然就要严肃。
从16世纪的伊拉斯莫,到20世纪的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几乎每一个探讨过阅读,对于思维习惯有什么影响的学者,都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阅读过程能够促进理性思维。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沃尔特温格所说的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明察作者笔头流露的迷惑,分歧,过于庞统的概括,找出滥用的逻辑和常识的地方。同时,读者还要具有评判能力,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为了做到这些,读者必须和文字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由文本自身不受情感影响的特征所决定的。
我在这里指的不是个人的潜力,而是一种文化气质的倾向。在印刷术统治下的文化中,公众话语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大众通常都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话语活动,在这样的文化中,如果作者撒谎自相矛盾,无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或滥用逻辑,他就会犯错误,在这样的文化中,如果读者没有判断力,他也会犯错误。如果他对一切漠不关心,情况则会更糟。
在18和19世纪印刷术赋予智力一个新的定义,这个定义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
为了理解铅字是怎么帮助早期美国人认识治理真理和话语性质的,我们应该记住,18和19世纪的阅读同今天的阅读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首先如我前面提到的签字垄断着人们的注意力和智力,除了签字以及口头表达的传统,人们没有其他了解公共信息的途径。公众人物被人熟悉,是因为他们的文字,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甚至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演讲术。那个时期的那些很著名的人,只要一想到他们的名字,你想到的会是他们的著作,他们的社会地位,观点和知识,这些都是在印刷文字中体现的。但是而今你再想到一些人首先进入你脑海里的是一个图像,一张图片上的脸或者一张电视屏幕上的脸,比如爱因斯坦。对于他们具体说过什么,你可能一无所知,这就是思维方法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这也是一个几乎没有娱乐的文化和一个充满娱乐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不同。
对于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那个时期,我给了他一个名称,叫做阐释时代,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所有成熟的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到了19世纪末期,由于某些我们急于解释的原因,阐释年代开始逐渐逝去,另一个时代出现的早期迹象已经显现。这个新的时代,就是娱乐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