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复知常 图/来源网络
为什么儒家会有个平天下的梦想呢,其实,不仅是儒家有平天下的梦想,道家人物也有平天下的梦想,更深层点说,是个稍有志向的人都有平天下的梦想。
然而更多的人在现实面前,这只是一个曾经的梦想而已,多年以后就被现实打败,只好把梦想小小的调整些,齐个家貌似更现实点,于是更多的人为此奋斗了终生,奋斗了终生啊,奋斗了么。
80%的人,到一生行将就木之时,却发现,奋斗了一生的齐家梦,貌似还有那么点距离。也就是这么点距离,反而成了永跨不过去的鸿沟。发出心底的呐喊,我不想这个样子,然而大限以至,只好撒手而去,含恨而终,来世继续奋斗吧。
儒家提出平天下的梦想,有了切实的道路和路径可循,是不是在有生之年去尝试那么一把呢。其实这个路径在道家的道德经中也有同样的描述,也许是儒家抄袭来的,也说不定。
对比一下两家的说法,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差异的(原文附后)。
老子通过同层次的观,来总结经验,然后告诉大家你要想做到德之真、余、长、丰、普,可以通过修身、家、乡、邦、天下来获得。相互之间有关联性,但老子没有写其中必然的关联性,但其最根本的关联性在德。通过这些都可以修德,进而可以利益身心、利益家、乡、邦、天下。使用的根本方法为观,进而获得修德的要诀,实现修身修德的同时顺便利益他人和家国天下。
儒家是把平天下作为目的,然后通过严密的逻辑得出,要想平天下得从修身开始,要想修好身还得先做到致知,然后引出格物知至这个概念来。哎,这个东西害了多少曾经古人,在认识那么匮乏的古代,一辈子也没有几个做到知至。
如果能做到知至,接下来的逻辑到真的不是那么难。知至就很容易形成意诚这个认识,有了这个意识以后,正心也不那么难。能正心而后修身就相对容易了,修身好了,齐家到是容易,治国就需影响力了,能治国就离平天下的目标不是那么遥远了。
儒家的关键是如何致知、知至、致至的问题,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还是枉费了很多人的青春。
致知-怎样学知识和学哪些有用的知识。
知至-知道极限、终极的状态在哪里,是个什么样。
致至-达到终极的状态,这个貌似儒家就没有,是我补充上去的,否则何谈平天下,能平天下其实也就达到了这个终极的状态。
所以要想致知、知至、致至,确实需要从修身为根本,否则都是扯淡。
可见儒家与道家在平天下这件事上的根本目的不是同一个东西。一个是顺便,一个是目标,这差距就大了去了。
不管咋样,儒家总之是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法论,怎样完成平天下的梦想,也有了最终的落脚点。只是我觉得抄袭道家的那套我想大概是没抄好,有点抄过头了,就好像小时候抄作业,一不小心连名字都抄上了,结果就是惨不忍睹,是吧。多少能人志士古往今来平天下的梦想就这么被无情的泡了汤,醒悟过来时时光已不再。
修身从致知开始容易,达到知至就难了,要想从知至一步一步走向致至,是那么容易的么,那是圣人的脚步啊,再说圣人也未必全部都致至啊,圣人也只是在某些个方面达到了至的状态而已。
平天下的梦想就这么一代一代的传承在儒家的世子们之间,师传弟子,弟子努力再努力,以至于王阳明慨叹,格个竹子有那么难么。嗯,我觉得,就有那么难,不信咱改天去格下试试,对他那个时候来说我觉得确实挺难的,早早的放弃也是有好处的。
这个梦想在现如今,影响貌似小了些,因为大家有了新的目标,名天下,以钱名天下即可,可经商、可贪污、可垄断,有方法、有路径、有先例,就有人以此为梦想。以至于老子的修身以积德,也成为了名天下的符号。
作为一个小人物的我,我觉得用老子的方法,观身以致修身,逍遥在这个名利的红尘社会里,其实也是蛮不错的。就让那平天下的梦想沉睡在繁荣昌盛的中华盛世中去吧。
附:
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