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
读书笔记
前言
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切实有效地提出一些关键问题
这本书的目标是传授批判性的提问技能。
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而不是专业人士。
在(对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读者的信心逐步增强,在重大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方面做出理性抉择的能力也与日俱增,哪怕面对以前极少经历过的重大问题,也一样可以应付自如。
本书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延伸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实践之中。
本书适用面广,前九版,广泛用于社会科学各门课程,以及无数个人抉择。
坚持练习提出本书中这些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可以巩固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世界万物运行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这些方式,教会我们怎样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本书新版特色:
1.向学生展示获取答案的批判性思维的真实过程。
2.强调让对话能一直进行下去的重要性。
3.涉及当前热点问题的许多新的例子和练习文章,体现批判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
4.更注重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来提高读者自身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5.更多的图表,更强的视觉效果,更有利于阅读。
本书反复强调的关键问题可以提高每个人的推理分析能力。
第1章学会提出好问题
引言:一切从批判性思维开始
用看电影的话题引出一个意见相左时,读者该怎么办的问题。
读者需要发展相关技能,树立正确态度,这样才能自行判断出哪些观点能够为他们所用,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观点。
对待见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全盘接受,另一种是提较有力度的问题,评判自己所经历的东西(见闻)的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是选择第二种方法的人。在这本书中,作者会为读者提供各种指导,较读者应该提什么问题及何时提问。
作者概括指出: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的聆听和阅读是指运用建立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上的一整套的技能和态度对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
经常提出问题将成为读者的身份标记和存在宣言。
批判性思维的三个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本书的目的就是激发读者朝这三个方面全面发展。
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在于有提高思维能力的强烈愿望。
提出关键问题的作用:
1.让所有听到问题的人得到更多信息,引导讨论的方向。
2.有助于提高读者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因起能够充分吸收思维的水分,类似于海绵放入水中的反应而得名。海绵式思维有两大特点:
1.对外部世界的信息吸收的越多,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既有的知识会为以后的复杂思考打下基础。
2.被动吸收,轻松快捷,富有成效的起点。
海绵式思维的缺点:
这种思维方式无助于读者准确取舍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久而久之会让读者养成偏听偏信的坏习惯。这是极严重、极致命的。
作者指出,读者愿意掌握主动权,自己做出决定和取舍。为此,读者就应该带着一定的态度去读书,也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并不在场的作者用其文笔向读者细说原委,而读者则时刻准备着与作者的观点进行辩驳。这是一种读者积极主动参与阅读的思维方式,作者将它称为淘金式思维。这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产生积极互动的思维方式,在这场互动之中,读者想要披沙拣金,就必须不断提出问题并给予回答。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是两种互为补充的思维方式。前者帮助读者获取知识,后者引导读者与知识进行积极互动。
采取海绵式思维的读者的读书方法:
1.逐字逐句细读,竭尽所能地记住所读材料。
2.在关键词和重点句子底下画线,用彩笔做标记。
3.做笔记来概括主题和要点。
4.复习书本上的画线部分或重温笔记。
这类读者的主要任务是: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充分加以理解。这类读者会记住作者说理论证的全部过程,但不对其做任何评价。
采取淘金式思维的读者与采取海绵式思维的读者的共性:希望在阅读中获取知识。
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和最合理的看法。
采取淘金式思维的读者的读书方法:
1.质疑作者提出的主张。
2.试图找出作者推理和论述中存在的问题。
3.每时每刻都在和自己的阅读材料互动,试图对自己的阅读材料进行批判性的评价。
4.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脑海里存一份淘金式思维的清单:
·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他的观点
·在我想到别人的说法可能有问题时有没有把它记下来
·我对别人说过的话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
·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我有没有在别人合理说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淘金式思维举例:美国该禁枪吗
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读者了解,何时提问、怎样提问才能让读者判断出信什么、不信什么。
淘金式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是参与和互动,也就是作者和读者、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展开对话。
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
正确答案莫非只是神话
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常常能找到“正确答案”。
而涉及人类的行为及其意义的问题很难找到“正确答案”,即使我们勉强找到了“最佳答案”,也难以否认这些“最佳答案”具有极大的或然性。
不管提出来的问题属于什么类型,最需要读者细细加以研究的往往是那些与“开明通达人士”看法不一致的问题。
最好先问一问“关我什么事”
读者应该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问对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意义的问题上。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1.捍卫自己的观点
2.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初始观点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弱势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
强势批判性思维要求读者用关键性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
强势批判性思维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放弃自己的初始看法。
我们应该对自己经过透彻理解和客观评价之后选出的最合理的观点感到自豪。
亲自动手才更有乐趣
严格按照本书中所教的几个互动步骤进行操作,在阅读和听讲中就会感到自豪。
勤于练习的重要性
要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良好习惯就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
本章的引论、每章末尾的练习题和参考答案都是宝贵的练习材料,应该善加利用。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关键问题一览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力如何
·有没有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读完本书后,读者就会明白什么时间、怎样有效地提出关键的问题。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取长补短。
价值标准和别人
本书所谓的价值观是指人们认为较有价值的那些观点。读者不难发现正是人们赋予抽象观念的重要地位对他们的选择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我们在本章中使用“价值观”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所指的是抽象观念,它代表了别人认为重要和美好的事物。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我们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我们必须要与只愿听那些与我们价值观取向相似的人的观点的倾向作斗争。
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致力于帮助读者成为一个会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这样的读者的主要目标是寻求更好的结论,寻找更好的看法,做出更好的决定。
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有四个:
1.自主性
2.好奇心
3.谦恭有礼
4.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你(读者)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一技之长就是他们的洞见和感悟,只要他们的观点符合《学会提问》这本书教给你的关于正确推理的那些标准就行。
相信凡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都立场褊狭,而自己则立场公允。这是阻碍批判性思考的一大因素。而谦恭的意识能有效避免这一阻碍。
读者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掌握的那些关键问题会为读者提供一个基本架构,帮助读者精挑细选,从所有想对读者施加影响的人中择优汰劣。一旦读者发现说理透彻、论据可靠的人,不管其肤色、年龄、党派、财富、国籍是什么,都要毫无偏倚地信赖其观点,直到更加透彻明晰的论证出现时为止。
无论如何,有理有据时做事要信心百倍,下结论时不可犹疑,不过一定要留有余地,三思而行,最好扪心自问一下:我的结论有没有可能是错误的呢?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读者总是在现有的各种观点之间开始批判性思考。读者对这些现有观点难免会有情感上的依恋。
作者强调指出,读者应该做到:宁可在理由充足、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也就是捍卫批判性思考的价值观的过程。
为了达到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的目的,我们就要不时锻炼自己,耐心倾听那些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的论证。
假如想要茁壮成长,读者就应该认清自己做决定时所携带着的这些情感——经历、梦想、价值观、所受训练、文化习俗——并且竭尽所能将这些情感暂且搁置。
读者对一个论题过于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险就是其可能考虑不到其他立场潜在的正当理由。事实上,这些理由常常都很充足,只要读者愿意聆听,就足以改变其对相关论题的看法。
作者指出: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让谈话继续下去的一些策略:
1.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不妨问一问:“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2.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
3.提议暂停一段时间,你们可以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问一问别人,为什么他认为你据以形成结论的那些证据显得不堪一击。
5.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对方的最好理由,并将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到一起,有没有发现一个你们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
6.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分歧产生的原点。
7.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是来虚心学习的,不是来舌战群英的。
8.确保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表现出谦恭的样子,而不是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营造交流会话的友好氛围
读者要选择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一种欢迎讨论和提问的氛围——让讲道理的人可以体面而又大方的表达异见。
读者不要采用艾伯特式的不留情面和不容商榷的口气,而要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
作者想鼓励读者让自己的文章变成好客的场所,如此一来,别人即使和读者道不同也可以一起商量一下。
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劲敌
奇迹式思考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思考方式。对于科学尚不能解释的一些事物,人们大都喜欢用奇迹来作为因果解释来理解这些事物,或者让奇迹来掌控科学尚不能掌控的那些事物。
积极主动地使用本书所教导的关键问题是对抗奇迹式思维的方法。
我们无法忽视那些阻碍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各种因素,而凭借好奇心和对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则的尊重,完全可以抵制它们。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学会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是培养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
关键问题: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是什么”问题和“应不应该”问题
读者要能识别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论题。
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描述性论题的问题中常含有“是不是”“是什么”“(达到)多少”“怎么样”等关键词。
规定性论题是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规定性论题的问题中常含有“应不应该”“应该”等关键词。
他到底在说什么啊
作者或者演说者有时会直接告诉你论题是什么。这时这些直截了当说出来的论题常常含有“我要问的问题是”“是不是一件正当的事情”“应不应该”等关键词。
但很多的论题都不是直接给出的,这时就需要你从交流和会话的其他暗示中进行推断。
帮助找出一篇文章中心论题的方法:
1.问一问“作者是在对什么事件进行回应”
2.一个比较好的线索是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比如作者加入的组织机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论题没有明说时,最有效的办法是先找准结论。
我们只有找到结论才能进行客观评价!
所谓结论,也就是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他想让我相信什么结论
批判性思考的人找结论时先会问:“作者或演说者希望证明的是什么?”或“和我交流的这个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有说服力的交流或论证的基本结构: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甲”是指结论,“乙”是指结论的支撑材料。这个结构代表了推理的过程。
结论是一个个观点,需要其他观点来进行支撑。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不能称为结论,而只能称为纯观点。
你相信一个称述(结论)是因为你认为它由其他看法所支撑,这就是在进行推理。当人们从事这一思维过程,他们就是在进行分析推理,分析推理得出来的结果就是结论。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基于支撑这一论断的所有材料,我该不该接受这个结论?
找到结论有线索可循
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
确定文章论题的方法:首先,看看文章标题,其次,看看文章开头的第一段。若不奏效,则有必要再往下看几段。
线索二:寻找指示词。
引出结论的常见指示词:“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由此得出”“因此可以断定”“我要说的重点是”“显示出”“证明”“告诉我们”“问题的实质是”。
用指示词来强调你的论点有助于别人注意并抓住你的论点(你想要读者接受的那些要点)。
线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
结论可能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线索四: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
例句、数据、定义、证据、背景资料都不可能作为结论出现。
线索五: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当文章的结论不明显时,资料来源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文章作者的背景就成为特别有价值的线索。
线索六:问一问“所以呢?”
问一下“作者是不是要我们从他所提供的信息里面找出隐含的结论”。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作者建议读者在自己写作时一定要下功夫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
无法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是批判性思维遇到的最大障碍。
写作之前先将论题的范围尽量缩小
作者建议在写作前先花时间确定论题。作者认为区别作家成熟与否的标志是有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论题。作者认为,写作前确定下论题有助于写作者避免贪多嚼不烂的情况发生。
引导读者得出你的结论
作者强调指出:让结论一目了然,既能节省读者精力,又能提高文章的逻辑度。
写作建议最重要的主题:所有作者都要竭尽所能地好好组织自己的思想,然后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理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
论题、结论和理由是构成论证大厦的三块柱石。
只有当读者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读者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批判性思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是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
关键问题:理由是什么?
理由和结论相结合就构成论证。
理由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论证或推理是指使用一个或多个想法来支撑另一个想法。
论证的特点:
1.论证必有其目的,并且期待别人回应。
2.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
3.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理由。
一定要在评估别人说过的话之前,先花费足够的时间找出其具体论证过程。
他为什么相信这个观点
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并且问自己“为什么作者或演说者相信它”。只有一个陈述能够回答这一问题,它才属于理由。
一个陈述或一系列陈述必须被演说者用作结论的支撑或根据,它才能够成为理由。
一个结论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一个论证。
在你确定一个人的推理结构时,不论你是否真的相信他的观点足以支撑他的结论,你都应该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在这一阶段,你应该充分运用施惠原则,先假定作者或演说者的论证没有问题,其理由非常充足,然后再对其进行评价。
作者指出"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由以下材料支撑""因为证据是""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等词,经常引出"理由"。所以,当文中出现了这些词语时,应该格外留意。
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型
作者强调指出,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在规定性论证中,理由常常以两种形式出现:1.一般性的规定性陈述
2.描述性的看法或原则
应该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找到一篇文章中的理由,并按照如下顺序有效组织它们的一些线索
1.圈出指示词。
2.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理由和结论,或者在理由下面画线,用彩笔给结论做标记。
3.在页边给理由和结论编上序号。
4.读完长篇大论后,在文章结尾处按顺序列出所有理由。
切记: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推论。
当你对各种支撑理由及其内在含义进行深入思考之后,你就会逐步得出最为稳妥、最为扎实的结论。
理想的做法是,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作者指出,作者在写作前和写作中都要特别注意理由。做到这一点需要认真考虑下面几点建议:
1.在作出结论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
一个关心批判性思维的作者在得出结论前会对可能存在的各种理由进行冷静细致的考虑与判断。
2.找到涵盖你的论题的主要刊物。
美国读者看的最多的报纸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
《福布斯》《财富》《彭博市场》是美国的主要商业刊物。
3.帮助读者确定你的理由。
帮助读者找到理由的两种方法:
一是使用指示词和短语。
二是提供文章的演说提纲或内容梗概。
小结:浏览文章,找出结论并做标记。问“为什么”,找出理由。在找结论和理由时,注意利用指示词。结论和理由要分开。尽量用自己的话把理由复述出来。
第四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作者明确指出:找准一位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和理由,就迈向了理性思考的终极目标,即形成自己的理性判断。接着,需要做的是,把论证结构图放到更加清晰的焦点下面来审视。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重要步骤。
要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你就必须理解这个论证中的所有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不论这些意思是直接说出的还是隐含在内的。
关键问题: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明确?
虽然大多数词语都是多义词,它们的意思让人捉摸不透,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出现意思表达不明确的情况并不奇怪,但是我们在论证当中应该尽量避免意思表达不明确的情况。
找准关键词
要找出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清楚,首先就要拿表述出来的论题当线索来确定可能的关键词,即那些在论题的上下文语境有至少两个意思的词或短语。要找出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清楚,其次是要找出在决定作者的理由能否支撑他的结论方面起关键性作用的那些词或短语,即找出推理结构中的关键词。
作者指出:你应该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关键词和短语。
寻找关键词和短语的一个重要原则: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它们越有可能会得到人们的多重解读。这样的词和短语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和短语。
当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离特定的、具体的事例越来越远时,它的意义就会变得越来越抽象。
找到关键词的线索小结:
1.检查论题看有没有关键词。
2.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和短语。
3.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
4.通过反串来判断别人如何对抽象的词或短语下不同的定义。
一个词或词组可能存在多重含义的现象叫歧义。
怎么知道你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歧义呢?最好的检测方法是把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放入推理论证的结构中,玩味改变这个词的意思对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度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判定歧义
就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而言,当意思不明确的词出现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时,它的意思才值得推究。
在你没有让作者将意思不明确的词语解释清楚前就草率接受其结论,那你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同意或接受的到底是什么。
看看上下文,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
在上下文语境(作者或演说者的背景)中理解词语是理解一个模糊不清的陈述到底是什么意思的唯一可行办法。
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
字典是个很明显又很重要的寻找词语定义的来源,但字典上的定义常常包含了同意替换、举例说明或是使用规则的不完全说明。这样的定义常常无助于在具体的文章中界定术语的确切含义。这时,你就得从文章的上下文语境中找出这个词的潜在含义,或者从你对这一主题了解的其他知识里发掘其意思。
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术语和词组既有外延意义又有内涵意义。使用一个词的约定俗成的外在描述性的指称对象是其外延意义。对术语或词组所附加的情感上的联想意义是其内涵意义。
附加感情色彩的术语是指那些激发强烈情感反应的术语。
政治语言常常添加感情色彩而且意思模棱两可。
作者特别强调指出:一定要对术语引发你怎样的感情保持高度警惕!
谁想要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
作者建议将其中包含了歧义的理由直接忽略。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作者提出以下建议:要时刻留意歧义。
1.采用反串的方法。
2.回到具体的研究中去。
3.展开一场对话。把你的结论和理由拿出来和别人分享,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并注意他们是如何使用术语的,具体方法与你有何差异。
一旦你判断自己的论证里有个词意思不明确,就一定要解释清楚。
第五章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作者指出:一个论证表面可见的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华丽的外衣。
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好奇心、通情达理等价值观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些目标。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作者将论证中那些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叫假设。要全面理解一个论证,你必须要找出这些假设。这些假设有以下特征:
1.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如此)。
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关键问题:什么是假设?
寻找假设的地方
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证明结论的那些假设(价值观假设)和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成立的那些假设(描述性假设)
寻找假设的方法: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假设就是作者通常没有明说出来的一个看法。作者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并且用它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找出幕后遥控的价值观假设
对于道德论证或者规定性论证,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它列举出的种种理由,因而也影响它的结论。只有把这些价值观假设添加到推理中,他们的理由才能从逻辑上证实其结论。
价值观假设实际上是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两种价值观冲突时宁可要哪个
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我们把价值倾向和价值取向当近义词使用。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在特定的论争中,常常存在几个影响结论的价值观冲突,因此在评价这个论争时,为了使你的评论切合实际需要尽量将这些价值观冲突都找出来。
对方的背景可以作为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
当以作者或演说者的背景为判断其价值取向的线索时,别忘了小心谨慎地使用这个线索,以免被误导。
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个人的价值倾向是判断论争中所持的立场带来的结果能不能接受的主要因素。问"为何作者认为其用作理由的特定后果或结果正确无误"是判定作者价值取向的重要方法。
作者指出:在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一直说明你的价值取向。
如果争论的人采取相反的立场,他们会关心什么
反串是另一个找出价值冲突的有用技巧。
找出价值观假设的其他线索:
1.调查作者的背景。
2.问一下"为何作者的立场产生的结果对他来说那么重要?"
3.寻找类似的社会论争,看看同类的价值观假设。
4.使用反串的方法,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看看哪些价值观对这一相反立场,显得非常重要。
5.找一找常见的价值冲突,例如个体责任和集体责任之间的冲突。
作者强调指出:涉及规定性论题的完整推理离不开理由和价值观假设。
对批判性思维的人来说,所有想要进行论证的人都应该可以解释人们应该接受那个论证中暗含的特定的价值观假设的原因。
价值观及其相对性
就像所有结论都需要理由一样,任何一个价值取向都需要有证实它的理由。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研究其推理过程,然后给出我们的评价。
找出没说出来的描述性假设
关键问题: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而规定性假设或价值观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
我们是否能够找到把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的隐含想法,是判定一个理由是否能够证实结论或是否与结论有关的主要依据。
找到描述性假设(定义性的假设)的一些线索:
1.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找一下存在的鸿沟对发现价值观假设(规定性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定义性的假设)都很有帮助。
2.寻找暗中支撑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3.将自己置于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
4.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
5.认识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来获知理由中提到的好处。
6.避免将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当作假设。
避免浪费时间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价值观和描述性想法是我们写作和思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作者应该特别注意这些想法在他们的写作中造成的影响。
写作的时候,尽最大努力揭示那些引导你思绪的假设。给那些试着接受你的交流者一个公平的机会,来全面理解你的推理论证。
找出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我上面的概括与本章末作者的小结的内容有出入。看来我存在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作者的小结)发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
2.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4.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
5.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第六章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回顾下我们已经学到的那些关键问题:
1.什么是论题和结论?
2.什么是理由?
3.哪些词或词组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接着,作者强调指出: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是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价值大小。
本章着重探讨那些被称为谬误的推理过程中的诡计花招。
常见的三种诡计花招: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没有丝毫关系。
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没有关系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系,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关键问题:推理中有没有谬误?
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试图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诱导你接受其结论。
不用死记硬背各种谬误的名称也能找到推理中的谬误
作者特别推崇用"自己提问自己"的办法来找到推理中的谬误。
虽然作者认为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各种谬误的名称,但是作者指出"了解最为常见的一些谬误名称,可以让你对这些谬误变得更加敏感,同时当你和那些熟悉这些名称的人交流你对错误推理的反应时,表达上也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人身攻击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有可能假设是明显错误的
推理的结构:
1.找出结论和理由。
2.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可能与其有关的理由,将你的理由和作者的理由进行比较。
3.如果结论支撑某个行为,那就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某个特殊/具体的优点或不足,如果没有,就要当心。
4.问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个人要相信什么才能从逻辑上支撑这个结论,他还得相信什么才能让理由成立?"从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设。
5.问一下自己:"这些假设有没有道理?"如果是明显错误的假设,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误,这个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了。
6.看看有没有一些强烈诉诸你的情感的词组可能干扰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没有考虑到相关理由。
滑坡谬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推理理由谬误百出
偷换概念谬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谬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广告、政治辩论和法庭辩论是诉诸感情谬误最常见的三个地方。
恶语中伤是诉诸感情谬误的一种常见形式。
稻草人谬误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两难选择谬误中常会含有"不是……就是""唯一的选择就是""两种选择分别是""因为甲不起作用,那只有乙能"等词语。
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这种谬误的话语顺序如下:1.甲主题正被讨论;2.乙主题被介绍进来,好像和甲主题有关,实际上并不相干;3.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谬误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推理错误小汇总
一旦作者有下列行为之一,你就应该驳回其推理论证:
1.对人不对事。
2.使用滑坡推理方式。
3.表现出寻找完美解决方案的趋势。
4.用模棱两可的话隐瞒真相。
5.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
6.诉诸可疑权威。
7.诉诸情感。
8.攻击稻草人。
9.呈现虚假的两难情形。
10.通过恶语中伤来解释。
11.将注意力从论题上转移开。
12.通过光环效应来让读者分神。
13.循环论证。
14.介绍另一个话题来转移注意力。
扩展你关于谬误的知识
作者建议参考其他教材和某些网站来扩展关于谬误的知识。如戴默的著作《抨击错误推理》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你应该仔细检查自己的假设,你需要明白大多数有争议的论题都要求你具体阐述其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你的手头应该准备一份常见推理谬误清单,这有助于你避免这些常见的推理谬误。
第七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关键问题: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事实断言
对于事实断言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接下来要问的问题是:"这个断言需不需要证据加以证实?"
孤立论断是一个没有用任何方式来加以证实的断言。
如果有证据,那你的下一个问题就是:"证据的效力怎么样?"
作者强调指出:"有些事实断言比其他事实断言显得更加可靠。"
确定事实断言可靠性的方法就是问一系列问题:你的证明是什么?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证据在哪里?你为什么相信它?你确信他是真的吗?你能证明吗?
事实断言可靠吗
事实断言有三种情况:1.描述性结论。2.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规定性结论的理由。3.描述性假设。
证据从哪里来
所谓证据,就是持论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作者明确指出:"你总是在找更好的证据,如果一根筋地去找完美结论,那你肯定要泄气。"
主要的证据类型: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权威或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直觉作为证据可靠吗
直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的过程。
直觉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的私密性,别人根本无法判断他的可靠性。
对单凭直觉做出的断言要提高警惕。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
个人经历常常会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
以偏概全谬误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靠吗
典型案例
作者强调指出:"当心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被人用作证明!"
当事人证词作为证据可靠吗
当事人证词指引用具体当事人的各种说法来作为证据。
我们需要从选择性、个人兴趣、省略信息、人为因素的方面来审视当事人证词以免被其误导。
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
作者明确指出,你应该记住的是专家也常常会犯错误。
引用套引用的问题
加倍提防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你应当将证据融入你的写作当中,好像读者和你一样受过严格的训练并拥有相同的期望。
期待批判性的读者
判定你要不要更多的证据
对于有争议的断言,读者期望从你那里获得更多的证据,这样他们才可能会接受你的结论。
你的学术写作和证据
当你理解了学术写作的要求之后,在你决定是否添加更多证据来扩充论证的时候,这些要求就能为你提供指导。
关键问题:证据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第八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关键问题: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可靠吗
个人观察是一种有价值的证据,是很多日常推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但,由于许多复杂的原因,个人观察常常不足为信。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
作者强调指出:"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研究结果能采用吗
作者强调指出:"不论一个科学报告看上去显得多么客观,还是难免会夹杂了重要的主观因素。"
强求确定性谬误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样本能够代表整体吗
调查和问卷的回答真实吗
调查和问卷通常被用来测试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看法。
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调查得到的答案,就准确反映出调查对象真实的态度。
措辞偏见和语境偏见是调查中两个最重要的偏见。
作者明确指出,在调查中要"小心查看问题的遣词用字"。
作者强调指出:"哪怕是片面的调查也可能会承载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见之所在,以防止自己过分被调查结果所说服。"
类比作为证据可靠吗
类比论证是指用两个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的论证方法。
类比在科学推理和法学推理中效果显著,但类比并不是屡试不爽,有时也会出现问题,甚至将我们蒙蔽住。
识别和理解类比
框架类比
为了避免一个潜在的具有欺骗性的类比的误导,我们就必须审慎评价框架类比。
除了框架类比以外,还有一种类比需要我们进行防范,过度情绪化的类比。"过度情绪化的类比遮蔽了论证中的真正论题,而且阻碍了实质性的对话。尽量识别包含了重要的情感内涵意义的那些比较,这样做才能避免受这些类比的欺骗。"
评价类比
作者指出,相关的共同特征点和不同点(异同点)就是直接和类比所展示的那些原则相关的。
找到你自己的类比的方法步骤:
1.识别你正在研究的情况的一些主要特征。
2.尽量找出与上述情况有相同特征的其他你所熟悉的情况,开动脑筋,尽量想象出多种不同的情况。
3.尽量判断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提供关于不熟悉的情况的一些洞见。
错误类比谬误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科学研究和互联网
作者强调指出:"一个网站的创建者很可能有一个政治的、商业的甚至是艺术的标准,只是表面上看不出来。"
关键问题: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第九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关键问题:有没有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是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有果必有因
常见的因果关系的指示词:"导致……""增加了……的可能性""影响了……""决定了……""与……有关""与……有联系""阻止了……""有……的效果"。
可能的原因不止一个
有因果关系的结论的情形:1.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2.以往或正在发生的世界大事。3.科学研究的结果。
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作者强调指出:"在寻找替代原因时,我们必须要记住,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指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组间差异的替代原因
作者指出,许多因素会引起研究组之间产生差异。
相关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作者指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现象之间有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因果混淆谬误是指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
事后归因谬误指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甲之后。
作者强调指出:"一件事紧接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基本归因错误
作者强调指出:"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
很多事件并不是只有一种解释,这是我们(批判性思考的人)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
哪个原因更合理
用以下标准来比较理由:
1.逻辑上的合理性。
2.和你所学其他知识之间的一致性。
3.以前解释或预测事件的成功率。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对一种关系你先得证明它存在,然后要能说明这种关系会按照你暗示的方向发展。
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著作 "凤凰和火焰,哪个先有?""一个圆圈根本就没有起点。"
发觉潜在的原因
选定论题后,你要竭尽全力思考这一问题的可能答案。
逐步缩小潜在原因的范围
第十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骗人,它们并不能必然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
"统计数据帮忙撒谎"
许多作者错误使用统计数据来当证据——数据推理缺陷
关键问题:统计数据有没有欺骗你?
不知来历的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作者明确指出,在对统计数据产生反应之前,你应该先弄清楚其来源。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作者强调指出:"当我们遇到平均数的时候,了解全距(最小数值和最大数值之间的差距)和数值分布(每个数值出现的频率)的一个总体好处就是这样做会提醒你大多数人或事并不正好符合平均值,与平均值差异极大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
把一个结论改头换面包装成另一个结论
省略数据也是欺骗
作者指出,在遇到让你怦然心动的数字或百分比时,你一定要多加小心,三思而行。
表述方式不同效果更加动人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在写作中将统计数据运用得当,它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十一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关键问题: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接受说服之前,先打个问号
作者强调指出:"你应该记住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
那些将会影响你该不该被作者或演说者的论证所影响的没有明说出来的信息——那些影响你的推理过程的没有明说出来的信息——被作者称为重要的省略信息。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难免
不完整的推理出现的五大理由:
1.时空对论证产生了限制。
2.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限制,论证必须尽快完成。
3.持论者的知识总是不全面。
4.论证常常是为了欺骗。
5.持论者常常与你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识别省略信息的线索
找到常见类型的重要(的省略)信息的一些提示
1.常见的反驳论证。
2.遗漏掉的定义。
3.遗漏的价值观偏向或者视角。
4.论证中所指的"事实"的来源。
5.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
6.收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
7.遗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
8.省略的结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结果,短期长期结果,还是提倡和反对的结果。
9.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预测的失败,或者预测的失误。
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被提倡的行动的潜在负面效果"是作者所指出的识别起来异常重要而又常常被人忽视的一类省略信息。
在考虑省略掉的信息时要记住问一句:"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的负面效果是什么?"
面对信息缺失的现实
作者强调指出:"自动声明只要(缺失的)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决断,那就会阻止你形成任何观点。"
关键问题: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
第十二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关键问题:能得出什么合理结论?
各种假设和多个结论
作者明确指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二分式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
两面还是多面
寻找多个结论
某个条件下才合理的结论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可能结论
作者强调指出:"当一个规定性论证中的理由是在表达实际存在的问题时,寻找这个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就是这个论证可能得出的结论。"
辨认备选结论的一些提示:
1.努力找出从理由当中可以推导出的尽可能多的结论。
2.使用条件句来限定备选的结论。
3.重新将论题表述为"我们该怎样来处理乙问题"。
让思维更加灵活
不是所有的结论都生来平等
作者指出,批判性思考的人凭借一套严格的推理论证标准,来识别最强有力的推理。
更多可能的结论,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
关键问题:能得出什么合理的结论?
最后的话(作者的临别赠言)
最大限度地利用批判性思维带给你的各种态度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