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想起来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个叫马道一的人,在外地讲课讲得挺出名的,他就想回自己的家乡去讲讲。他家乡的人并不知道来的是他,只是听说有个懂道理的名人来为大家讲课,大家很好奇,都想听听这个名人到底会讲什么。于是,在他讲课的那天,很多他原来的乡亲都来了。
马道一刚一露脸,人群中就有一个老婆婆喊了起来,喊的内容大概是:这不是马簸箕吗?他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他从小就不是个什么好东西。怎么是他呀?我忒了解他了,他怎么可能懂道理呢?大家仔细一看,果然是家乡卖簸箕的马簸箕,于是大家就哄堂大笑,拿马簸箕取笑了一番,然后就一哄而散了。弄得马簸箕站在那里很尴尬,当然课也泡汤了。据说从此马簸箕再也没有回家乡讲过课。
人类历史上,那些讲课分享道理的人,在自己的家乡,很少有招人待见的,几乎都是被家乡人嘲笑,甚至攻击。但是呢,这些人在外乡却又受到不少人的欢迎。这是为什么呢?同样一个人,讲的课也是同一个内容,为什么在本地就难以被人接受,而在外地就又被人接受了呢?
其中的原因,其实上面那个故事中,那个砸场子的老婆婆的话,基本上已经解释出来了。任何一个后来懂些道理并出来讲课的人,并不是一开始都是一副懂道理的样子,在开始,在年轻的时候,在家乡,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人都曾经犯过各种各样的错误,都犯过傻,都干过缺德事,可以这样说吧,在家乡人的眼里,这个人是他们从小看着光着屁股长大的,那是忒了解忒熟悉了,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人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了,没啥了不起的,甚至在他们心目中还不能算是个好东西。这样的一个人突然蹦出来,来给他们讲课,来教育他们,他们怎么可能接受呢?但是外乡来的人就不一样了,外乡来的讲课人,他们不熟悉,不知道这个人过去的那些不光彩的事,对这个人没有成见,他们眼睛里看到的只是这个人现在的那一付懂道理的样子,而他们心目中那些懂道理的人,似乎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样,他们当然就能接受了。
所以才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念的还是那些东西,念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由于熟悉与不熟悉,有成见与没有成见的差别,人们才表现出,对一个接受,而对另一个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