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只知其名时,我以为《奇幻森林》是给儿童或少年看的电影。
看完,才知这是部适合6岁以上所有人看的电影,只是不同人看点各异:你可以浅看CG营造的逼真世界,你也可深究故事背后的生活哲理;你可以追求探险的刺激,你也可寻找亲情友情的温暖;你大可无视动物们所呈现的人性只待他们是动物,你更可形色动物的身上将自己生活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总之,这是部成功的好莱坞大片,有炫酷的科技,亦不忘人性的探讨。
我是技术无知派,看电影的路数是感受、感知、感悟,仅以此篇记录我的观影感悟。
故事以“狼孩”毛克利被杀父仇人老虎谢利·可汗追杀,在逆境中不断发掘自我,最终在包括懒熊巴鲁和黑豹巴赫利在内的朋友们的帮助下成长的故事。
看完电影我问两个孩子“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孩子们一曰智慧一曰说话。究竟差别在哪儿?也许我们可以透过影片一窥究竟。
该片的大多数动物都会说话,也是现实的写照。语言实际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动物们应该也有沟通的工具,比如蜜蜂的舞蹈,海豚的超声波,只不过它们的语言与人类语言存在颗粒度差异。那就动物们有智慧吗?必须的。
毛克利是人类的婴儿,有光滑皮毛、迷人眼眸的黑豹巴希拉在捡到毛克利时为能让他活下去作出的第一项英明决定就是请狼群抚养他。这是不输人类的智慧啊(当然这其实是人安排的)。
我们人在养娃这事上极讲究集体分工,有人养家有人带娃,原因一是人类没有动物们的体能,因此需要不断创造新工具创造更复杂更先进的社会,而人为了适应这一复杂就需要学习更多技能;二是人类孩子需要比动物们更长时间的成长,因而这个群体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稳定性。
关于人长得慢这事儿,巴希拉在一开始就讲了。动物们有个一年就能自己觅食保护自己,毛克利长了好几年还是没能力保护自己,别说打架,跑都不行。所以巴希拉和狼群都让他学习狼,忘记人的一切,以便帮他进步。是以巴赫利一直训练毛克利跑步,是以头狼阿格拉在看到毛克利用工具取水时让他扔掉,让他做一头狼。然而,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纵然离开人群也会有被激发的一天。
毛克利在野牛群中惊慌失措,终于激活一些人的本能,骑上牛背;被泥石流冲进河流时,他抓住了大树干;被蜜蜂蛰过以后他做了树叶防护衣,以及采蜂蜜的类似吊车工具;他懂得运用绳索救小象救自己;他指挥大象用树木改变河流流向……人由于天生的体能弱势而发展了智力优势,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展示。几近结束时,巴希拉对毛克利说“用人的方式和老虎战斗”无疑是在认同:“人总是要做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电影除了探讨人性,也探究了人的社会。南部森林是属于大陆法体系的法制文明社会,动物们知法守法。有单独适用狼群的森林法则“本法则是森林法则,如上苍般古老正确,遵守的狼将繁荣昌盛,违反的狼将走向毁灭...群体之力来自孤狼,孤狼之力来自群体!”也有所有动物共同遵守的“和平岩休战”法则,当和平岩露出来时,所有动物消除了食物链阶级矛盾,和平共处地喝水,此刻水比食物重要。由于有章可循,老虎谢利克汗也不敢违反法则,只在雨季时才会宣战。
北部社会是个蛮夷未开化的社会,有被人猿路易王奴役的群猴奴隶,也有奸诈的巨蟒,还有快乐自我的棕熊巴鲁。当路易王意图诱惑毛克利帮其控制红色之花进而获取更多权力范围时,来自文明社会的毛克利拒绝了。在狼群的社会中,群体与个体密不可分,容不下独裁,这是毛克利难以逾越的道德底线。
那么毛克利为何会受棕熊巴鲁的影响去挖掘自己人的潜能呢?还是底线问题,巴鲁的个人愉悦原则并不伤害别人,并且原则上,狼群也是鼓励孤狼发展个人能力的。尽管巴鲁用小计谋骗取毛克利帮他采蜂蜜,然而毛克利即便知道这是欺骗,也依然愿意和巴鲁一起。因为亦师亦友的巴鲁帮助毛克利找回快乐的能力和适合自己的生存本领,和巴鲁一起的毛克利是最不压抑的阶段。人只有回归自我,理解生活的本质不过是快乐的生活。
即便是骄傲的巴希拉在见到大象时也低头俯首,因为大象创造了丛林:挖沟建渠,开荒拓路。一般动物都不和大象打交道,因为它们实际代表着上帝,谁会和神打交道?只有对自己既崇敬又不畏惧的毛克利有勇气接近,并帮助象群成功解救小象。
故事的结尾毛克利指挥象群改道河流,熄灭红色之花引燃的森林大火实际是在说明:
上帝是神,一来他有人的智慧(毛克利),二是他有创世的能力(象群)。
当我们重温森林法则,就会发现这是普世真理:人类应尊崇自然,从之昌盛,逆之衰败;懂得个人与群体的协同发展,个人的发展必须依托群体,而群体之强大亦离不开个人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