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葱茏,又是一年清明。万物清洁而明净,透着些感伤,更呈现一种生命的教育。缅怀先人、祭祀先祖,故土生生不息,家因追思而绵延;致敬先烈、告慰英雄,山河宁静祥和,国因感恩而愈发团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天地清明,追思悠悠。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在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在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中午接到哥哥的电话,匆匆忙忙的赶回了家,在街道买了点祭祖扫墓的必用品。父亲今日不能回家,因母亲生病在医院打点滴,得有人陪伴。所以我无论怎样必须回家!
扫墓!扫墓!总得清理清理吧!不然怎能叫扫墓?先是在大伯的带领下清理了太爷爷坟前的芦苇,人多力量大,三下五除二。原蓬垢不堪的芦苇丛被我们收拾的荣光焕发!
接下来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代同移栽。或许栽的不是树,栽的是一脉家风,移的可能也不是树,潜移默化的是后辈儿孙传统理念。
挖这两颗树花了真是花了不少时间,为此六爷爷专门出动了专车运送它们,而七爷爷没开挖便已是饥肠辘辘,轩轩跑进去拿了点吃的……将树运送出地里时候,原本不常言语的大伯:“护着菜籽,护着菜籽”我等自然不敢怠慢!信息化的今天,物欲横流今天,一株菜籽又算得什么!但,我们不能忘本啊,这片沃土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因而我等也小心翼翼护着一朵朵招惹人儿花花,并将长期秉承着这一份对黄土,对自然的敬意,而这又何尝不是扫墓的真正意义呢?
从一地迁往另一地实属不易啊!
点击看大图:
不知不觉已是5点多了,我们一路徒步,徒步最大的乐趣,便在于这是人类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方式,我们付出的是汗水和体力,大自然回报我的是美景与挑战,不多付出一分,不多索取一毫,你无需担心大自然会对你有所偏见,阳光明媚也好,狂风暴雨也罢,它自有其自身运行规律。
没有了各种不切实际的预期,在路上反而更能体验到生命最微小的一丝美好。
我辈当自强啊、白杨多么的坚韧、挺拔!有没有人思考过白杨为何如此笔直?
不经意间,扫墓已经接近尾声……
愿逝者安息 !生者安康!
随兴分享宋代黄庭坚的《清明》,与之共勉!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人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无论智慧贤愚地位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正如“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但人生的意义还是有所相同,诗人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简朴新颖的祭奠方式,文明祭奠的时代新风,把清明节过得更加“清明”洁净,让清明节回归“清明”的本意。
清明节从来都是死亡与新生交织、欢乐与伤情共存的节日。伴着对故人的悠悠怀念,让我们对这个传承两千余年的特殊日子有了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