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区块链1.0 -- 第一个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诞生
说到区块链,肯定绕不开比特币。2008年,一位化名为中本聪的人,在一篇名为《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比特币。中本聪结合以前的多个数字货币发明,如B-money和HashCash,创建了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系统,不依赖于通货保障或是结算交易验证保障的中央权威。关键的创新是利用分布式计算系统(称为“工作量证明”算法)每隔10分钟进行一次的全网“选拔”,能够使去中心化的网络同步交易记录。
根据中本聪发表的一篇涉及比特币网络运行的论文,比特币网络自从被许多其他的程序员修订之后,于2009年启动。分布式计算,为比特币提供了成倍增长的安全性和韧性,现在超过了世界顶级超级电脑的联合处理能力。根据比特币兑美元汇率,比特币的总市场估值为50至100亿美元。目前从全网来看,比特币处理的最大交易额为1.5亿美元,这笔交易及时处理和转账,没有缴纳任何手续费。
2. 区块链2.0 -- 以智能合约为代表的可编程区块链
比特币开创了去中心化密码货币的先河,多年的时间充分检验了区块链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比特币的区块链事实上是一套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定义了一个符号--比特币,并规定一套协议使得这个符号可以在数据库上安全地转移,并且无需信任第三方,这些特征的组合完美地构造了一个货币传输体系——比特币网络。
然而比特币并不完美,其中协议的扩展性是一项不足,例如比特币网络里只有一种符号——比特币,用户无法自定义另外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是代表公司的股票,或者是债务凭证等,这就损失了一些功能。另外,比特币协议里使用了一套基于堆栈的脚本语言,这语言虽然具有一定灵活性,使得像多重签名这样的功能得以实现,然而却不是图灵完备的,不足以构建更高级的应用,例如去中心化交易所等。
因此以以太坊为代表的区块链2.0的平台应运而生,并提供了智能合约的特性。
智能合约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以编程形式定义好的一个脚本,运行在去中心化的账本上,它可以维持自己的状态,控制自己的资产和对接收到的外界信息或者资产进行回应,是一种可以自动化执行的简单交易。
比如小明和小王各出一块钱打赌皇马打巴萨谁能赢,谁赢了就可以拿走两块钱。当这个智能合约被写入平台,平台脚本从XX个门户网站确认本场比赛结果之后,自动把两块钱转账给赢的那个人。
2. 区块链3.0 -- 开放应用场景的下一代区块链
无论是从应用场景,还是从区块链本身的平台技术的容量、可靠性、安全性等质量属性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平台还有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和不匹配。
区块链3.0目前是在大胆论证,小心前行的阶段,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去中心化为典型特征的区块链技术会在越来越多的行业有成熟的落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