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我曾有意识的在短视频的评论区以及各类的文章中,收集各种各样有意思的或具有启发性的句子,从心理,感情,哲学,剪证都有。如今收集了不少,拿出来晒一晒。
“焦虑是一种缺失的匮乏”,一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家伙告诉我的观点。
为什么要看新闻呢?
“当下的新闻并不会给人带来任何明智之知,反而会带来无尽的烦恼,但人们仍然会去看新闻,因为人们需要这些无尽的烦恼。这无尽的烦恼会安慰人心中幽暗的欲望”
“新闻的本质是猎奇”
“爱看热闹的人就是虐待狂”
“学过绘画艺术有点感悟,画上任何一笔颜色,只要是你在观察对象中感受到的,就尽量不要去更改,任何妄图在一次绘画中把握“对”颜色而进行涂改,都会伤及绘画兴趣和画作艺术性本身。
并且正是这些看似“错”的颜色,才真正决定了绘画的风格和艺术性。
写小说对字词的吹毛求疵也是。”,一位画画的同学在评论区如此说道。这段话太棒了,以至于我不会做出任何评价。
“痴迷于理论必被理论所伤,痴迷于辩论必被词语撕裂”,面对评论区的百尺危楼,一位观众如此评价。
“未曾识别到的情绪都转化成了野蛮的愤怒”,对我而言极其重要的心理学见解。
“我们需要接受自己,可能在他人的人生中扮演无比重要角色的事实”,一位心理咨询师如是说道。在一个休学了的同学某天找我聊天后,我才意识到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
“革命固然不是请客吃饭,难道堕落变质便是请客吃饭那般轻飘飘的了吗”,在讨论政权fu化的千年难题时,一位观众对另一个人说道。
“但我需要她多一点,她便需要我少一点”,论及感情的一句令人痛苦的世间真理。
“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的人,可以承受任何一种生活”,一位up主引用的伦勃朗的话。
“人能与天地并列三才,本就拥有无上潜能”,一位道士在评论区所言。
“信息化时代的冲击让很多蠢货认为自己是智者,信息的过度爆炸让人变得自大而非自信。”关于互联网各争议的一段有趣的话。
“屏蔽力是最顶级的能力,任何消耗你的人或是多看一眼都是不对的”,一个对我而言崭新的概念。
“不怕慢就怕停”,“把一辈子的饭均到一辈子去吃,这是比较朴实且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律”,朴实无华的真理,来源于有时喜欢满嘴跑火车的up渤海小吏。
“如果真的有胜利,那么它的定义一定是有多享受这场游戏”,并不新颖,但值得一看的话。
“观察才是真正的知识”,我最喜欢的话。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来自后汉书,古人对眼高手低的批判。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很多人所欠缺的,或者说所有人所欠缺的。
“如何建立坚不可摧的自信”,这是今天看到的一个有趣问题。
“物与词是一个生成的关系。对象物给我们的直接感受总是无言的,但正是因为他是无言的,才能被无尽的言说。可以生产出无穷无尽的表达方式。物的维度像一个反向的黑洞,它不断向外涌现出来的东西就变成了词。这种语言化,符号化是人类的宿命。人需要在一个秩序中定位自身的存在,但同时又被这个秩序所束缚。这之间的张力就是词与物的张力在人这种符号动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命运,无限的语言始终要有一个沉默的无言之处作为根源,而无言的物的维度总是在冲击和对抗这个既成系统,主体就是在这种关系过程中的不断的主体化”,来源于up主情节严重社,我见过的上千上万up主中最值得关注的那一个。
“既然同路,那就一起走吧”
“我们总会在月亮上相遇”,一句经典的台词。
“改变要改变的,需要的是勇气。接受要接受的,需要的是力量。”
“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由禅宗所获得的对语言或者说语言传递东西的看法。
“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很古老的但在评论区才重新了解其内涵的话。
“任何情况下,一定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制造出不对称性”,与敌人争斗获取胜利的必由之路。
“不识好的,那就去认识认识歹的吧”,一位劝说无果的家伙在评论区愤愤不平的说的一句很有趣的话。
“真挚的情感就像太阳,看一眼就疼得不行”,谈论感情时,一位不知名的观众如此说道或引用道。
“别有用心者的谴责,最欠奉的就是诚意二字”,面对明显议程设置的视频,一位观众提出了他的看法。
“在关系中,当对方不经意的一次举动,或一句话语令我们产生强烈情绪反应时, 通常意味着:它无意间激活了我们过去未曾疗愈的创伤”,从一位心理咨询师那儿拿过来的话。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翻《菜根谭》看到的有趣的话。
“卵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饭未煮熟,不可妄自一开”,忘记了是在《六祖坛经》还是在哪里拿到了一句话。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听受五祖传法的慧能如此感慨。
“越是能拓宽心灵的空间,便越能活出轻盈自得的体验”,还是上面那个心理咨询师说的。
“回复 @许躲琳躲 :你所谓的“客观看待”正是尼采所强烈批判的,所谓客观看待根本不存在,只是理性的幻觉。”,“语言本来就是来源于他者的,即我们还处于婴儿时期我们接收父母的语言,对自己进行阉割,进入象征界,即这些语言本身就是他者的,他者怎么可能能够准确的定义“我”呢。”,我很支持的对于客观看待这一概念的看法,我也不大认为提“客观看待”的很多人真的审视过他所提的这一词语本身。
“知道吗?所有来我们研究院治疗的病人都感觉到,他们已无法控制对自己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但多数情况下,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无法解决所面临的困境。而在于我们太在乎成败,以致拒绝用其他视角来看待困境。因此,我们不断重蹈覆辙,不断重复过去的失败。你的人生始终会是一场挣扎,永远都会有困境。但今天,你有机会用不同的视角感知世界。尽管这意味着你必须去面对看似无法克服的障碍,需要异想天开才能继续前行。你用不同视角感知世界,由此理解事物的本质。你不断前进,不管走到多远,不管环境有多么陌生……你都能找回自己的路。视角拥有神奇的力量,只要你相信,它就是真的。”,这个人所提的很有趣,但我比他更要激进一些,我认为相信便是真实。
“这不就像在镜子中看自己吗?很多人说镜子中的就是自己,然而他甚至都跟你是完全相反的,而且它也只是一种视觉图像,怎么能说是自己呢?我们五官能触及的,能思想到的,感受到的对象无一不是意识的内容而已。而核心就像一切的前提(当然了,这里也只是勉强做一种比喻,我们不可能了解存在的前提),不论我们意识到什么对象物它都总在里面,没有什么能触及到核心,因为核心就是我自己。甚至说我自己都不可能。我使关于我的一切判断成为可能,而不论后天指出什么都不可能是我。
有意识的指出自我不过就是一种概念上的偷换,但是如果完全无意识,不觉察,不反思的话那又会变得散乱和麻木所以我们能不能进行一种既不是有意的也不是无意的反思?
一种有意无意的反思,不论我反思什么,同时又能反思到在反思的那个自我也是可反思的对象
这虽然看起来这像一个套娃,然而实践起来就会发现,无限的套娃,反思者其实就是一切被反思的对象,它们都是一体的,共同作为意识的表现内容出现在意识中,而其中又有一个无法描述,无法作为对象物的,像泥鳅一样的东西始终存在。他灵活,流淌,始终在描述一切意识内容,不能被作为客体或主体”,很有启发性的言论。
“美国往事里有一句台词:“当我对所有事情都厌倦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你,想到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生活着,存在着,我就愿意忍受一切。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很触动人心的话语,一句很多人都会有体悟的话语。
“军事指挥,一定要作到进退有据,有时候要吝惜,有时候要舍得,取舍之间,若是不知机。就会犯错误!要知道,破绽或者陷阱,对敌我双方来说,都是可以利用的,我们地破绽可以变成陷阱。而敌人也可以把陷阱化为针对我方的圈套”,某部小说中,老将军对接班人如是说道。
“爱就是爱,恨就是恨,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首先不自欺,其次少欺人”,这是我说的还是谁说的呢?似乎混在一起了。
“死不知因谁,生不知为何”,“希望所有人都能像人一样”,简直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悲哀。
“没有对错,都是对于正确的争执”,很多毫无意义的争论的一种总结。
“不以行为本身为目的的行为终将流向难以逃脱的名为快乐的牢笼”,这究竟是我写的还是谁写的呢?
“明而不白,察而不争,笑而不言,行而不爽”,与人相处舒服的一种方法。
“我一想到所有人都会死,我就原谅了所有人”,一句几乎成为了互联网模因的评论。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哇,这是没看到过的,我喜欢这句话。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了爱;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被尊重;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
请记得,一个人永远不会为了那个让自己感觉到很糟糕的人去改变。因为如果你改变了,你就证明自己是糟糕的。",另一个心理咨询师在文章中这样讲道。
“海绵宝宝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一个孩子般的角色,任何时候都看见光明的一面。
派:“猜猜我有几颗糖?猜对了两颗都给你。”
海:“五颗!”
派:“猜对了!先给你两颗,剩下的下次给你””,和上面是同一位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