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个朋友,为人处事都很到位,平时也常常被朋友圈认为是最贴心的人,但他有个特点,就是对特别亲密的朋友遭遇挫折的时候,往往大声斥责,这让很多朋友都不理解。
后来读了知乎“简小单”的专栏之后才知道,这是识别、表达情绪上的问题。
01 如何正确识别情绪
相比较理性人假设,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情其实是由于情绪的压抑和表达不畅而导致的。
比如最近热炒的滴滴夜车事件,其实未必滴滴车主个个都是恶魔,乘客也有无良者,在一片大众的喧嚣声中,往往形成墙倒众人推的事实,滴滴公司成了过街之鼠,人人喊打。
当滴滴公司宣布夜间关停整改之后,大家才发现没了滴滴车的世界是如此的寸步难行,于是呼唤滴滴车回归的声音又开始大行其道。
想要在这个世界理性的活着,我们必须能够正确的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的不完美。每个人在自我认知方面跟客观认知总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哪个行业的初学者,开始都会有挫败感和失落感,只有当技能熟练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必要的成就感。
听了罗永浩的《知识就是力量》中讲到,其实朗朗也不是天生就喜欢弹钢琴,甚至一开始也是被迫的,只有当技能明显超越同龄或同行选手的时候,才会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次,学会不间断的进行自我察觉。很多人会在工作中应用复盘的方法,也会撰写各种类型的周总结,月总结,年总结,但很少有人会对自我情绪进行总结和复盘。
对情绪的时刻总结和复盘,察觉自己的情绪波动,是保持良好情绪的开始。
最后,学会反标签化。如今是一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很多人都喜欢使用标签法定义,他人或环境。比如,见到穿西服的年轻人,总认为是少年老成。遇到不会聊天的大叔,就认为这人情商低。
其实有时候,这仅仅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和气氛影响。可能根本就是当时你自我环境调节不畅,导致你戴着有色眼镜,看到其他人的行为,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学会反标签化,时刻注意将自己从固定的环境和情绪中脱离出来,有助于你客观的看待外部世界和保持内心情绪。
02 体谅他人=照顾自己
很多人看了标题,都吃了一惊。难道说体谅他人真的等于照顾自己吗??
这里有一组数据,来自知乎“简小单”专栏
简单心理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显示,在通过心理咨询求助的来访者中,有57.27%面临亲密关系问题、49.46%面临自我探索和个人成长问题、38.6%面临人际关系问题。
这么多心理问题,并非来自某些特殊群体,而是涵盖了各个职业,各色人群。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人士存在呢?
很多人没有能够正确的学会体谅他人的情绪,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正确的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在如今这个世界,什么都要求快,连看个剧都想开着二倍速。但快给我们带来什么,带来的是自我牺牲,带来的是快餐文化,带来的是鹰爸虎妈。
从不想输在起跑线到事事都要考第一,再到大龄剩男剩女。从路怒症到公交车司机被掌掴。这个世界就像一盘加了两倍速的电影胶片,在扭曲的旋转着。
回到标题,为什么我的那个朋友平时都是一副老好人的面孔,一到了关键时刻就变脸成为饿狼。
实际上这是一种焦虑的放大和传递,因为你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斥责最狠的,往往是感情越深厚的朋友。
他是将失落焦虑的情绪,通过这种方式放大并传递到了朋友的身上。在我们身边,有的年轻妈妈,总是恨不得孩子马上就成才,看到孩子稍微有点挫败,就横加指责,最终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学会共情。共情是一种高尚的情绪,它能够通过凝听的方式,与讲述者互动,,进而通过无声的表达方式对讲述者给以包容和谅解,在如沐春风的环境中,渐渐融化讲述者的不良情绪。
其次是学会忍受不确定性。对未来的不确定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绪,在原始社会人类对食物和生存的渴望,产生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在现代社会,这种焦虑又悄悄兴起。我们要学会接纳对不确定性的恐惧,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合理塑造健康的减压方式,进而消除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在生活中,如果你觉得自己被不确定性的焦虑包围时,最好一个人独处,不要将这种焦虑放大,或是放到朋友身上。
总结一下,今天讲的是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首先要通过认识自己的不完美,学会不间断的自我察觉,反标签化三种方式来识别自己的不良情绪。其次,要使用共情、学会忍受不确定性两种措施来体谅别人的情绪,通过合理体谅别人的情绪,最终达到控制和消除自己情绪压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