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种叫达克效应的理论,简言之,即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时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作出不准确的评价的现象——能力低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显著超过平均水平,能力高者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近一年来,自己常感觉自己已到了“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
尤其是对工作的一些看法,较之以前能冷静和能多角度思考了。对于自身的问题也是,虽还不至于解决掉,但至少“知道自己问题所在”。
直到本次与铁一陆港联合培训第二期,听了部分老师做的经验交流,和志艳姐做的《做幸福教师》的讲座。
首先得说,本次培训的安排是极用心的。从管理(团队型五人小组)到教研(结构化教学),从理念(解读)到实践经验分享,分学段分科目依次进行,条理清晰,循序渐进,效果极佳。尤其是小、初、高三段打通式,“让初高中老师知晓了我们课改的来路”,也让小学老师明白了我们课改的“去向”;来路与去向明确,方向既定,很多道理和观念就通了,脚步自然也就坚定了。
这一切,又都是志艳姐和肖校长用心用情的体现!
肖校长理念引领和志艳姐的温情解读自不必说(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先说说几位老师的实践经验交流。
孟繁老师理性、细致,在团队型五人小组理念的指引下,对班级建设有着自己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且其语言干净、风格干练,令人印象深刻。姬伟娜老师富有爱心与耐心,尤其是最有一天志艳姐以其作为“教科书级别”的“恩爱夫妻”典范介绍给大家时,我对其又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和敬佩。马继航、韩丛斌两位年级主任各具风格:一位细致扎实,一位宽容大度;一位一板一眼注重程序和习惯,一位嬉笑怒骂强调态度二号方法。此外,刘雅楠、殷航、石永生、刘鑫、赵航等老师均给我及一同培训的七十七中各位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以致他们的名字我此刻能回忆起来)
当然,每个老师精彩分享的同时,志艳姐精准的点评和衔接也充分发挥了提炼和提升的作用。
最后压轴的志艳姐的讲座,让我前期形成的认知彻底坍塌!
她讲的“做幸福教师”的内容,我想应该从“做幸福自己”开始吧!果然,她就从此话题说起。我窃喜。
但她的讲座更深入。
她将自我认知处理作为第一层,后拓展至夫妻、亲子、同事、社会等个人接触的层面,并引出“重要关系”的概念。至此时,我这个自认为懂些心理学的人开始感觉到尴尬,因为自己只知道“与自我和解”的道理,与之相比,自己是有些浅薄的。
讲夫妻关系时,她的“自我牺牲式的关爱是无异于’绑架’”的论断着实让我震惊!这个概念我似乎听到过,但又毫无印象;而她的解说又直戳我的问题。
我总对家人说:我宁可亏待自己,但对于你,我是能舍得的。我是如是说,也如是做。而家人也似乎这样对待我。
但问题是,我们总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近期尤是。
再回到第一个问题。我认识到不焦虑、不强迫、摆脱过去自我、与现在自己和解等一系列概念,至今似乎是有些效果的;但思考的同时应可以看到,我把问题简单化了,即我只认识到与自我关系的处理,没有意识到从自我到夫妻、亲子、同事、社会的关系是有些逻辑的顺序,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后者关系处理可修复和促进自己与自我的关系。同时,我只关注这一个层次的问题,不仅视野狭窄了,且还容易陷入偏执。
显然,自己是有些陷入偏执了。
讲至亲子关系时,志艳姐“生病是受伤心理的躯体表现”“生病是自造的可怜相”等语言再次让我触动!
在家里,我与儿子经常生病的深层次原因似乎又找到了!而这个理论,我又似乎听到过,一知半解的懂。
随着她的讲述,我陷入了沉思。原以为自己还没有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对照后发现,自己每个关系都没有处理的让自己和别人舒服。
就在培训的几天里,我与志艳姐好多次交流对某个老师发言的看法,我也不止一次地说“我知道自己知道”。至此看,发觉自己受挫了,且越发地失败了。
“亲爱的,外边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她以张德芬的话结束了未讲座。下面响起热烈的掌声。
……
这就是本次培训我最深刻的收获吧!
要时刻知道自己不知道,要知道“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以如此的态度,课改的路应该可以走好。